为助力湘西自治州义务教育学校关爱服务平台的搭建,7月1日起,由团中央青年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秘书处遴选的“七彩假期”志愿服务项目立项团队——吉首大学“正·悦”童乐扶助基金实践团正式赴河溪镇中心小学开展以“扶智推普助乡村振兴 七彩假期护童心稚语”为主题的系列乡村支教活动,为期7天。
“七彩假期”志愿服务项目,属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教育关爱服务团的重点项目。
红色基因薪火传 党史推普助成长
“小朋友们,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第一个词——“中国”。7月1日,在建党节之际,志愿者罗乾英以“中国”二字导入河溪镇中心小学一年级生的推普课程。课堂上,她为同学们贴上国旗的贴纸,并带领其写下一个又一个的“中国”。
志愿者段心蕊还为同学们介绍了建党节的由来和相关知识,助其了解“中国”,感受“中国情”。课堂最后,“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继承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响亮的《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在河溪小学回荡。
河溪镇,地处湘西自治州吉首市东南部,地形多山,环境闭塞,居民以苗族和土家族为主,方言为主要交流语,普通话的应用环境少;孩子们假期缺少监管,“野”过一夏一冬,便过完了一年。
作为河溪镇中心小学的毕业生,志愿者段心蕊对现况满是感慨:“我真诚希望我们的推普课,不仅帮助孩子们修正普通话发音,让他们未来和家乡外的朋友交流、学习更有自信,还希望他们能够争当一个懂感恩、有理想、有责任的少先队员,做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除七一建党节专题课外,志愿者们还选取了义务教育阶段课文中的经典党史青年史为片段,将湘西红色故事、国学经典教育融入普通话学习教育。他们希望在为实施乡村振兴发展战略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的同时,可以赋予推普课更多的思政元素,强化育人效果。
发散“融通”新思维 打造推普微课堂
“老师,如果你们走了,我要怎么学普通话啊?”课后,七岁的孩子拉着志愿者的衣角低声地问道。是啊,现场教学只有短短的四十分钟,怎样才能把知识留在孩子们的身边呢?
“如果把教学重点制作成短视频发布在网络上,拿着手机大家不都能学!”抱着问题,查阅资料,志愿者们思索出了方法。那就是依托网络与新媒体技术,制作微课及其他相关视频,延伸课堂触角,发散“融通”新思维,让孩子们进行“双线混融教学”。
何谓“双线混融教学”,即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的融通整合。在传统面对面教学的基础上,志愿者们将整合书写、配音、演绎等多种形式向沉浸式教学模式转化,制作精美优质的视频,发布在各大媒体平台,让孩子们在今后有需要时,也可以参照视频进行学习,给在方言环境下长大的河溪镇孩子们提供免费的普通话学习资源,发挥语言文字的浸润助力作用。
目前,实践团已完成所有微课视频的录制,现进入集中剪辑环节,预计共制作20期,时长为5-7min小视频,上传账号为吉首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官方微信号:文传青年。
志愿者们将在支教活动结束之后,仍然发挥余力,通过微课作品将推普课程深入到广阔的乡村课堂,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架设沟通桥梁。
创新教学新方式 寓教于乐提兴趣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伴随着优美的音乐响起,同学们的小手缓缓抬起,将指尖指向空中,和志愿者张灵一起学习古诗手势舞《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在课程中,张灵将两手聚起来,摆成像月亮一样圆圆的样子,让同学们联想到与亲人团聚的景象,引起同学们思念亲人的深切共鸣。
“张老师,你什么时候给我们上下一节课啊?我太喜欢手势舞了!”一下课,学生覃蓉蓉就抱着张灵不放,催问下节课的上课时间。
除了古诗手势舞,“我爱读经典”等课程同样也深深吸引了孩子们的兴趣。“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另外一堂课里,朗朗的吟诗声从教室传出。志愿者将传统诗歌引入课堂,不仅带着孩子们学诗词,写诗词,更是做到了吟诗、唱诗。让孩子们在传统诗歌中领略到:苔花虽小,越艰越强,为风一来,花自会开的精神。
谈及对教学方式的创新,有纯粹如:“我只是希望孩子们能在欢乐中进入古诗的世界”;有诚恳言:“我希望通过我们的课程能够让孩子们看到外面的世界,让他们努力读书、提升自我、走出大山。”
无论是何种原因,全归于一个动力。那就是志愿者们想为孩子们点亮这段“七彩假期”,为课堂带来更多欢声笑语的那份心意。
“立足大湘西,服务大武陵,做出大贡献。”是吉首大学的追求;“正·悦”童乐扶助基金深受学校影响,志在担负起当代青年大学生的责任,以“四史教育”为核心,以湘西州农村欠发达地区孩子们为主要对象,为其筑建一个难忘、安全的七彩假期,助力乡村振兴。
未来,基金将持续与河溪镇中心小学进行沟通,形成长期帮扶机制,并向湘西自治州其他欠发达地区作服务辐射,用心、用情关注孩子们的发展,克服险阻,向永久基金的目标前进,让爱蔓延。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0330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