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充分发挥本土红色资源优势,了解革命先辈的事迹,传承红色基因,7月10日曲阜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追寻红迹,青春向党”暑假社会实践队成员来到了山东省威海市马石山烈士陵园进行参观学习。通过重温红色故事、回眸红色印迹等,讲述那些蕴藏在百年党史中的红色记忆,汲取经验智慧,领悟初心使命,激发奋斗力量。
烈士陵园坐落在马石山主峰的阳坡上,四周垒着围墙,石块的缝隙间长满了绿色的植物。陵园里干净整洁,杂草尽除,一棵棵碗口粗的松柏如同护卫一般静静地守护着英雄们的亡灵。矗立在大山深处的革命烈士纪念塔在翠柏掩映下,青石竖成的塔身透着肃穆和庄严,仿佛英雄的身躯傲然挺立,雄伟得格外高大,让每位拜谒者都抬高了仰望的目光。
李大钊先生曾说:“历史的道路,不全是坦平的,有时走到艰难险阻的境界。这是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冲过去的”。我知道,塔下的这片土地,是被无数抗日烈士和殉难同胞浸染的红色土地,到今天已经整整80年,但这里的每一块石头、每一棵树木,仍然清晰记得1942年的那个冬天,那时艰难的国运和雄健的国民:在执行完任务后经过马石山时,看到百姓们遭遇险境、惶恐不安,十名战士毅然决定帮助群众转移,多次冲破包围圈,成功护送群众一千多人。最后七名战士牺牲,三名战士弹尽路断,一起拉响了最后一颗手榴弹,和冲上来的敌人同归于尽、壮烈殉国。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我站在塔下,轻轻触摸那带着历史温度的刻字“舍生为民、英勇顽强”,寥寥几字瞬间将我的思绪带进硝烟弥漫的战争岁月,子弹穿过皮肉、炮弹轰然爆炸的画面一帧帧地清晰地在我脑海里播放,声音是那么激烈、那么清脆。十勇士在面对数十倍数百倍的敌人时,没有畏惧、没有退缩、没有犹豫,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保护了上千的百姓,我深深地被他们舍生忘死的战斗精神而震撼到。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唯有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稳,一个民族才能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头。先辈们为捍卫国权,在枪林弹雨中前赴后继,在硝烟弥漫中坚定竖起飘扬的旗帜。而生逢盛世的我们更应当不负盛世,继承革命先辈们舍生忘死、无所畏惧、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革命精神,不负青春,怀揣梦想,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的担当,挑起复兴大梁,为社会主义的美好事业披荆斩棘、乘风破浪。航天员王亚平时隔8年,再次作为太空老师讲解知识,为孩子们种下一颗颗热爱科学、求知探索、追寻梦想的种子;北师大硕士黄文秀毕业后毅然放弃大城市优渥的工作,回到家乡帮助群众脱贫致富;长征七号火箭的科研团队平均年龄不足35岁……如今比我们稍年长的他们都在用青春之理想、青春之活力、青春之奋斗,为新时代赋能,为中国梦续航,是新时代的长征者。
屈子曾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现今的我们仍在校园里求学,但要怀揣爱国的拳拳心意,把该做好的能做好的做好,不尚空谈,志在行路,努力提高自身素养,时刻铭记着心中有希望,国家有力量。百川终纳于大海,点星终聚成银河,愿你我带着跨越历史时空的初心与精神,负着当代人的使命,走出未来人的方向!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0379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