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许刘栋)为响应国家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对明清江南区域经济发展情况、长三角地区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及其学术价值形成较为全面的认知,安徽师范大学教育基金会“一缕阳光”历史学院赴长三角明清市镇、近海贸易港口文化遗存实践调研团队于2022年6月底至7月初通过田野调查、口述调研、文献分析、实地观察等多种社会实践方法在江苏省太仓市进行了生动直观且卓有成效的暑期社会实践,顺利完成了团队线下实践阶段。
徵文考献 墨拓金石
2022年5月27日,本项目在校院两级领导老师关怀指导下,正式获批安徽师范大学2022年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校级重点资助项目立项。2022年6月28日,本项目团队正式完成前期准备、专业培训,在安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党委副书记宫超、朱小阳副教授两位团队指导老师的嘱托下奔赴江苏省太仓市,开启暑期社会实践团队线下实践阶段。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太仓作为明清江南“八府一州”的核心组成部分,其历史时期有着繁盛的商贸活动与璀璨的文化遗存,丰富的文献材料为当代学人描摹出明清江南社会的影子。在太仓市图书馆地方文献书库——娄东书库,团队成员广泛进行文献收集与整理,对弘治《太仓州志》等六种明清地方州县志、《刘河镇记略》、《鹤王市志》等六种清代市镇志进行了研读,提取了大量与明清江南社会经济发展相关的历史信息。
档案记事,册卷辑文。相较于前人辑录与加工而形成的方志文献,历史档案作为其历史信息载体的恒定固化则是更为的重要纸本文献。团队成员深入太仓市档案局(馆),对晚清民国以来的19种太仓工商业档案进行研读,发现大量以徽商为代表的近现代客商在太仓进行商贸活动的历史印迹,成功将徽商在太仓活动的时间下限后推至新中国成立后,对近现代徽商转型研究及地方文史研究具有一定意义。
滔滔娄水,金石能言。碑刻文献集史料之实、文采之华、篆刻之秀与书法之美于一身。团队成员深入张溥故居、王锡爵故居、浏河镇天妃宫等多个国家级、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对其馆藏碑刻文献进行了深入研读。《奉宪恤商裕课碑》、《奉宪禁设刘河庄船碑》、《奉宪禁设海埠碑》等诸多清代太仓工商业碑刻提供了大量清代江南市镇工商业发展的史料,团队成员在其中发现了汪天春、叶恒兴、许恒和、吴德源、潘玉成、金恒升、胡大兴、许恒谷、邵隆顺、吴天盛、吴同茂等十余家徽商字号,这既是对于历史信息的探索,更是循着范金民、唐力行、王国平等前辈学者的足迹与其在文献上实现了互动。
在指导老师朱小阳副教授的相关培训基础上,团队成员在对各类历史文献的研读分析中充分展现出了历史学院学子的专业性。为进一步田野调查与调研报告撰写提供了坚实的文献基础。
千秋贤良 斯文在兹
斗拱梁头巧榫卯,城市山林显意趣。倘若说纸本、碑刻文献是直观而具象的历史信息载体,那么历史建筑则承载了更为抽象的历史信息。其蕴藏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更是江南社会精致、温婉的地域文化的充分体现,也折射了太仓几百年历史痕迹以及其诸多优秀精神文化。
斯文在兹汇英才,通江达海聚奇珍。一艘巨大的元代海船历经七年的保护、修复、布展后坐落在太仓博物馆的正中央,古船高耸的桅杆无时无刻不在向人们昭示着先民伟大的海洋开拓精神,而它也同样深嵌入太仓的城市文化之中,又通过文博场馆体现。团队成员在太仓市博物馆文保部主任徐超、浏河镇人大副主席陈文贤的校外指导下,对国家二级博物馆——太仓市博物馆、太仓市名人馆、太仓市历史文化档案陈列馆、浏河镇老照片馆等多个文博场所进行了研学。
从建筑到园林,从古船木舵到外销瓷器,深刻联系着黄山白岳与东亚海域的江南文化精神具象到每一个关乎历史的物件之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追求自然美的创新精神、勇往直前的开拓精神。团队成员通过对大量文博场馆的实地观察,真正学会了在实践中思考,在思考中继续实践,从而深刻把握历史逻辑。
问卷存真 口述传史
在充实的文献基础和丰富的实地观察之上,实践团队开启了针对明清江南市镇刘河镇(今太仓市浏河镇)、岳王镇(今太仓市岳王管理区)两座代表性市镇的田野调查。团队负责人许刘栋针对岳王镇棉业繁荣、客商云集的历史背景与居民特征编制了《明清鹤王市(岳王镇)客商后裔情况调查问卷》,通过涵盖姓氏、年龄、宗教信仰、商业认知等多个层面的问题设计尽可能增加问卷的科学性。团队成员在江苏省太仓市岳王社区的支持下对保有明清古镇风貌的岳王市街进行了实地调研,并向本地高龄居民发放了调查问卷。
团队负责人许刘栋使用方言吴语与受访居民进行交流,通过拉家常式的平实语言拉近团队成员与受访居民的心理距离,从而提升了问卷信息的真实性与可靠性。团队成员充分运用历史学类的专业素养,利用明清江南市镇发展的历史背景引导受访居民回忆相关内容,并与之进行亲切交流与探讨,力求在严肃的问卷之外营造轻松愉悦的谈话氛围。本次口述访谈和问卷调查,团队成员确定了在今日江苏省太仓市岳王管理区市街中仍有吴、胡、程、金、张、许六姓徽商后裔的存在,并寻访了吴、金、张三姓徽商后裔。本次调研成果充分体现了晚清民国时期徽商为岳王镇商贸发展所注入的巨大动力,从微观视角进一步凸显了徽商对江南市镇发展的卓越贡献。
“欲识金银气,多从黄白游,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数十年来,历史时期徽州与江南的区域互动关系一直为国内外历史学界所重视,安徽师范大学更是国际徽学研究的重镇。团队继承发扬历史学院徽学研究传统,其对定居江南市镇的徽商后人寻访、问询既是对历史事实的追寻,更是对徽商精神的学习与传承。徽商为传统社会的经济发展所做出的卓越贡献,时至今日,依然对中国社会有着深刻影响,吾辈当以之为楷模,讲好徽商故事,传承徽商精神,以青年力量书写徽商历史新篇章。
航船归帆,娄水入海。安徽师范大学教育基金会“一缕阳光”历史学院赴长三角明清市镇、近海贸易港口文化遗存实践调研团队在团队线下实践阶段深入探访了数十处文保单位及文博场馆,通过田野调查、口述调研、文献分析、实地观察等多种社会实践方法获取了大量新见史料,为下一阶段的报告撰写、论文写作提供了深厚的文献基础。透过一座市镇、一座建筑、一方碑刻、一卷册页、一句回忆所映射出的不仅是历史在时间中的沉淀,更是一个区域、国家、民族的发展历程,是艰辛创业的先民和守正创新的今人跨越时空的互动。流动的空间与发展的区域共同交织出区域社会史研究的华彩篇章,更昭示着民族复兴的将来。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0411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