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贾丰蔚许刘栋)
“海波不动绝奔鲸,万斛龙骧一叶轻。”登临江口,前人吟咏的舳舻风波似乎犹在眼前,如见艘艘宝船下海远航,驶向未知与希望的深蓝,而这个如今被称为“浏河”的江南小镇正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支点、六百余年前的郑和七次起锚与归泊之地——刘家港。
为探寻历史遗迹,梳理地方文脉,2022年7月初,安徽师范大学教育基金会“一缕阳光”历史学院赴长三角明清市镇、近海贸易港口文化遗存实践调研团队走进江苏省太仓市浏河镇,从市镇视角对太仓进行更为深入的实践调查与学术研究。
街巷存忆 砖瓦留痕
浏河,旧名刘河,古称娄水,浏河镇因河而得名亦因河而繁盛,曾为元代漕运、海上贸易与明代朝贡贸易的重要港口,自明中后期后逐渐发展为交通口岸型市镇。这里人文荟萃,绘画大师朱屺瞻与“东方居里夫人”吴健雄从这里走向世界。如今的浏河镇依旧是太仓市38.8公里江岸线上最为重要的集镇之一。团队成员实践伊始便惊叹于浏河镇所保持的明清时代古朴风貌,浏河与澛漕河在镇中交汇,古街沿河排布,保留着“十字港型”市镇的特征,粉墙黛瓦、青砖雨巷正以江南独有的温婉诉说其繁盛的过往。团队成员在实践过程中有幸得到浏河镇人大副主席陈文贤的热情指导,当他了解到团队的项目目标以及团队成员对于浏河地方文史的浓厚兴趣时,作为浏河地方文史专家的他主动向团队成员进行浏河镇历史沿革以及浏河镇老照片馆的讲解与介绍。这一个个故事的累积,无一不在向我们诉说着古往今来浏河镇深厚的文化底蕴;而这一张张黑白老照片的悬挂,无一不在向我们展示着浏河镇源远流长辉煌的发展历程。陈文贤在耐心讲解之余还对大家的每一个问题进行细细解答,使团队成员对于浏河镇的历史文化有更加充分的了解。溯千秋娄水而下,团队成员踏过一块块青砖漫步在古色小镇里,越过控扼江口的百年古闸桥,大家所能看到的是区域历史演变的印记,而区域历史发展变迁的背后所隐藏的更是整个民族国家在时代中的演进与发展。
锚泊灜涯 墨拓金石
作为浏河镇最为重要的文史遗迹,第七批全国文物保护单位浏河天妃宫自然成为了团队成员深入实践的地点之一。始建于元代的浏河天妃宫是我国元明清海上丝绸贸易之路的重要遗存,是郑和七下西洋的重要历史遗迹,因其长期位于浏河镇的核心区域更是成为了研究明清市镇、近海贸易港口文化遗存的重要场所。史载浏河镇“巨艘大舶栉比,番商富贾云集,外夷珍货棋置,户满万室”,被誉为“六国码头”,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的天妃宫碑廊是浏河镇文献材料的聚珍之所,团队成员通过研读其中的《奉宪恤商裕课碑》、《禁设刘河庄船碑》、《奉宪禁设海埠碑》等诸多清代浏河镇工商业碑刻提取了大量反映清代江南市镇工商业发展的史料,更是循着范金民、唐力行、王国平等前辈学者的足迹在文献上实现了互动。通过对于天妃宫本身历史文化底蕴的深入了解和馆藏碑刻文献的深入研读,团队成员进一步厘清了明清江南市镇发展与近海贸易的关系问题,在明清时期浏河镇繁盛的工商业发展之外窥探区域史的研究价值。区域史以其整体性、特殊性展现着任何历史都不是片面的或者单一的孤立存在,浏河镇与天妃宫更是如是,每一方碑刻、一座建筑的背后所凝结的历史记忆拼凑出平凡而又伟大的历史事实。
回响不绝 口述传史
市镇历史从不孤立地停留在传统史料之中,鲜活的日常生活和平凡记忆更是保有市镇历史生命力的所在。在碑刻、纸本文献之外,团队成员积极探求口述历史的搜寻。在充分搜集各类历史文献的基础之上,本团队口述调研小组针对江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天妃祭”中所保有的历史时期浏河镇近海贸易历史记忆对太仓市道教协会会长许金平进行了口述调研。许会长通过对于该省级非遗的源流、发展、传承情况以及其与浏河镇历史文化的深厚联系所产生的特殊性的深度阐述,为团队成员勾摹出了由历史记忆塑造而成的浏河历史画卷。在口述访谈之余,团队成员亦与其进行了史料上的交流,团队负责人提供了藏于大英博物馆的新见清代浏河镇舆图,许会长则赠送团队由其新近主编、文物出版社出版的专著《浏河天妃宫》一册,双方就浏河地方文史问题展开了深入而友好的学术交流。
航船归帆,娄水入海。浏河镇作为明清江南交通口岸型市镇的代表之一素为学界所关注,团队成员在前辈学者的基础上通过实地考察、口述访谈等多种调研方法收集到了大量新见史料,为下一阶段进行报告撰写、论文写作提供了深厚的文献基础。透过一座市镇、一座建筑、一方碑刻、一卷册页、一句回忆所映射出的是历史在时间中的沉淀,更是一个区域、国家、民族的发展历程,是艰辛创业的先民和守正创新的今人跨越时空的互动。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0412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