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林学子三下乡:非遗馆间打造城乡驿站田间地头共话乡村振兴
(通讯员:张添文、陆晨三、黄帅)7月初,浙江农林大学“以青春之力,共筑乡村振兴梦”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来到余姚梁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学习了解余姚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非遗文化,采访四明手作负责人王文艳女士。梁弄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位于余姚市梁弄镇东溪村,历时两年于2018年12月14日正式落成,是展示梁弄镇文化软实力的一个崭新窗口。2021年进行改造装修,3m²咖啡店也开始营业。店如其名,只有3m²,是东溪村唯一的咖啡店,吸引了众多年轻人来体验打卡。
图为东溪村经营的3㎡咖啡店张添文 供图
实践团还荣幸地请到了余姚市春秋旅行社总经理、梁弄四明山耕生态农场及四明手作负责人王文艳女士,并从其创业经历、创业过程、未来发展规划等方面开展了深度访谈。
图为实践团师生与王文艳女士合影张添文 供图
黑色短发,干净利落,眼神坚定而温柔。这是实践团成员对王文艳女士的第一印象。
图为王文艳女士在接受采访时的照片 张添文 供图
毕业后的王文艳开始创业,从事过国际旅游和海外医疗事业,有着自己的中医馆,两段成功的创业经历让她充满自信。“我是余姚人,前二十多年我满世界地跑,看过很多发达国家的农村情况。对比下来,不论是在生态的保护和对农民尊重程度还是在农民生活的幸福度上来看,他们都做得更好。反观我的家乡余姚,农业这块不是特别被重视”农创客王文艳说。
“余姚是一个特别的地方。从历史角度看,它拥有河姆渡文化,有七千年农业历史,也是中华文明重要的发源地之一;从人文角度看,文人墨客辈出,其中不乏王阳明、朱舜水、黄梨洲等先贤;从自然角度看,余姚有八百里的四明山和美丽的四明湖,山水资源丰富,又靠近杭州湾,是一个既有山的味道又有海的味道的城市。”提到为什么选择回到余姚创业,王文艳女士动情地告诉我们,“我希望我的家乡能够发展得越来越好,更多的人喜爱这一块大地,能够了解这里的风土人情。”
“成功不在于大小,而在于呈直线的发展。”她选择走出舒适区,不顾家人和朋友的反对,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农创客这条道路,她说,她从小就倔,决定了的事,就会做到底。
图为王文艳访谈过程 张添文 供图
“其实现在很多人对农业有着很深的刻板印象,觉得农业就是种地,背朝黄土面朝天,又苦又累又脏,看不起农民的身份,也给农村刻上了‘落后’的标签。所以我决定挖掘余姚特有的人文历史。“王文艳说。
通过梁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和四明手作,吸引更多的城市游客。在展示馆的一角,建造三平米的咖啡馆,连接城市与乡村。品尝现磨咖啡,观看当地非遗的展陈,了解余姚悠久的历史,临走前带点余姚特产,梁弄大糕、榨菜、绿豆烧、手工酱油和印有“阳明子”IP的年糕片等,让土特产一举成为独特的城乡“伴手礼”。而山耕农场外设立的小酒馆也为当地村民提供了一个娱
乐平台,闲暇时可以纳凉、聊聊家常,抛开了手机等电子产品,能够把村里老一辈的故事传承下去……
图为王文艳访谈过程 张添文 供图
“其实目前最大的困难还是真正愿意从事农业的年轻人太少了,村庄里大部分都是60岁以上的老人,大多数年轻人是不愿意去承担这些事的。现在的城市人开始有自然缺失症,无法融入自然。感受自然需要五感融入,要闻到味道,听到声音,看到光线光影的变化,才会激发内心那些美好的东西。”王文艳说。投身乡村事业不是一时的激情,更需要长期的探索和坚守。
乡村振兴,人才为先!青年一代要勇做乡村振兴的弄潮儿。这是实践团对王文艳女士采访完的直观感受。新时代青年要自觉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把乡村作为施展智慧才华、成就人生价值的广阔天地,带着新理念、新技术回到家乡,积极投身到乡村振兴伟业中,为乡村注入新活力,焕发新生机。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0434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