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初识八步沙
八步沙林场——地处河西走廊东端、腾格里沙漠南缘的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这里是当地最大的风沙口,而如今的八步沙林场,由花棒、柠条、沙枣、白榆等沙生植物“编”成了7.5万亩“缓冲带”,将古浪县与腾格里沙漠相隔。2019年9月20日,八步沙林场荣获全国绿化委员会全国绿化模范单位称号。2019年11月13日,八步沙林场被生态环境部命名为第三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文字来源于百度百科)
二、走进八步沙
初到古浪县,我们在酒店集中学习了八步沙林场的历史,在学习过程中,大家聚精会神地看着相关影像资料。学习完成后,我们展开了激烈地讨论,时间在悄然流逝,但我们对英雄的崇敬之心丝毫不减。
来到古浪县的第二天,我们走进了八步沙。在这里,抬头不见阳光,天空黑压压的一片,一种窒息感从天空压向大地。我们首先抵达八步沙两山实践创新基地。该基地主要体现的是以“六老汉”为代表的中国治沙人“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的当代愚公精神。基地附近的沙漠和我们想象中的漫天黄沙之景截然不同,茫茫大漠上点缀着绿色的生命,黄绿交替间,我们看到的是一代代古浪人民奋斗的历史,是古浪人民在中华大地上留下的不朽之作!
“新时代是需要英雄并一定能够产生英雄的时代。”在参观完八步沙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后,我们来到了八步沙林场,继续探寻八步沙的治沙精神。第三代治沙人郭玺哥哥热情地给我们带路,风沙在他黝黑的脸上留下了痕迹,但他的眼里充满着光,从他的笑容中我们仿佛看到了世代淳朴善良而又勤劳能干的古浪人民。一路上郭玺哥哥向我们介绍着林场,他告诉我们一棵拇指粗的小树苗要长十年之久才能有手臂粗。我们一路上都在惊叹治沙的艰辛,也更加珍惜这片来之不易的绿洲。
“中华民族,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人与自然,开启和谐共生新篇章。”我们看到绵延的沙丘上遍布着不同的植株,茫茫戈壁上是顽强的生命在书写着“绿色答卷”。我们顺着土路向前走,每遇到一辆运水车就留下四位同学和运水车的负责人一起浇树。在和罗叔(第二代治沙人罗兴全)的交谈中,我们了解到这些运水车需要一趟又一趟地去到5公里以外的井里汲水来浇树。
本以为浇树是一件很轻松的事情,但是当我们扛起长达十几米、重达十几斤的水管时,就意识到浇水并非易事。林场里相邻两棵树的间隔不一,在3-4米左右。水在沙漠里十分珍贵,一滴水或许就能滋养一个小生命,为了最大化利用水资源,沙漠里的人民琢磨出了一套浇水方法。为了防止巨大的水压带着水管乱动,浇水时需要紧紧握住水管,此外,水管需要正对树苗的根部。
每一个土坑里,都有一棵树苗,在把土坑灌满水后,需要迅速拖动笨重的水管到另一棵树苗的土坑上继续浇水,待水基本渗透到土壤里时,再用铲子松一松坑里的土。这很考验浇树人的臂力,我们浇了十棵树,就已经累得气喘吁吁了。一阵风刮来,脸上就铺满了细细的一层沙子,走在崎岖的沙地上,不一会儿鞋子里就灌进了沙子。想到古浪人民日复一日的如此浇树,我们由衷地佩服起这些沙漠“战士”。平凡的人不再平凡,建设美丽中国,离不开每一位古浪人,正是有了他们辛勤的付出,才有了沙漠里的绿洲。
在贫瘠的荒漠中有一条上了红漆的平整柏油路,这是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走过的路。如今我们再次走上这条路,“六老汉”的感人故事历历在目。看着路两侧的树苗,我们想象着当时习总书记走在这条路上的情景。
很巧的是,在这里我们遇见了第二代治沙人郭万刚爷爷,和蔼可亲的郭爷爷见到我们高兴得拉着大家的手亲切问候,并且郭爷爷一直在叮嘱我们要照顾好自己。他就像每一个人的爷爷,我们的心被拉得无限近,泪水在眼中打转,我们不敢相信此时此刻的自己竟然与电视里报道的英雄这么近。
下午我们来到了八步沙六老汉纪念馆。在这里,我们再次拜访了第二代治沙人郭万刚爷爷。郭爷爷把一本名叫《八步沙》的书籍送给了我们每一个人,这本书是值得我们珍藏一辈子的礼物,它是古浪历史的缩影,也是治沙人民的精神食粮。
离开八步沙六老汉纪念馆后,我们步行回到了八步沙两山创新基地,那里有扶贫助农直播间和一个防火瞭望塔。我们登上防火瞭望塔眺望远方,近处是一片挺立的小树苗,再向远望,便是绵延的沙丘,沙丘上屹立着绿色的生命,它们正如一代代古浪人民,坚守在这片土地上!
三、后续
我们在八步沙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和八步沙林场初识了八步沙,接下来,我们将拜访第一代治沙人张润元爷爷、第二代治沙人郭万刚厂长和罗兴全叔叔、第三代治沙人郭玺哥哥,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们的故事,进一步了解三代治沙人那种“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的奋斗精神!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0445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