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编织渔网作为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钓鱼嘴村发展史中不可忽略的“功臣”,其编织的一丝一线,都是通过劳动人民的艰苦奋斗得来的。7月5日,曲阜师范大学小海螺青春志愿服务队来到钓鱼嘴村,走近海岛进行实地探访,了解历史人文的初心,参观并体验渔网的制作。
宋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诗之十:“已插棘针樊笋径,更铺渔网盖樱桃。”《清史稿·循吏传三·姚柬之》:“一日,涂遇持火枪者,结队行,望见官至,悉没水中,命以渔网取之。”作为村里的文化遗产,手工编制渔网承载的不仅是生活在村落一代代人的记忆,更见证了钓鱼嘴村风貌的时代变迁,是属于钓鱼嘴村和村民的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
实践队走进钓鱼嘴村,村里处处都能见到正在编织渔网的村民。实践队员来到世代居住在此处的张叔叔家中,张叔叔正坐在院中编织渔网。板线穿横,爬满皱纹的双手却丝毫不减利索之态,不一会便织好一片渔网。认真观察,在实践队员的询问下,张叔叔开始介绍起这钓鱼嘴村发家致富的“宝贝”。
通过张叔叔的介绍,我们了解到这一带的渔网大致分成三个种类,第一种也是最常用的一种,就是张叔叔正在编的,叫拉网,是一种大网。网片基本都有十余米,两边各系长绠。捕捞时,将一端绳绠拴在岸边,然后用舢舨装着网和另一端带绳绠,在海面上撒网后拉绳绠上岸。拉网时,人们在岸边站成两排,喊着号子,迅速把网收拢,当地人称之为“见网”,最能体现渔民齐心合力的精神。常用的还有流网和粘网。流网,当地又叫做“扎网”,是由网片和芒子等组成的。芒子就是一个细竹竿,上面系着红绿小旗作标志,下面装一个大的浮标。捕鱼时,要先下一个芒子,然后再下一片或几片网,使每一个芒子都和网片连接,网片和芒子在海中形成网墙,鱼游至此就会扎在网上,以便捕鱼。粘网,说的就是不明显的网片。鱼虾撞进网眼儿里无法动弹,形象的比喻为“粘”在网上。张叔叔还说村里在冬季为了改善生活,常常在野地里放上粘网,用来捕捉一些野鸟之类的。实践队员发现编制渔网还能有这么多知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便也打算尝试着编织渔网。在张叔叔细心指导下,实践队员们也体验到了制作渔网的艰辛和满足。
在编织渔网的过程中,张叔叔热情地与实践队员们讲解了村里近年来的变化。编制渔网一般是渔民休渔期的主要工作,村里主要的经济来源还是靠平时的水产养殖和售卖。乡村振兴,国家政策扶持渔民,这里也渐渐发展成旅游水产一体化的生态园区,让村民们用自己的双手发家致富,社区街道也帮助宣传,现在来这里旅游的人越来越多,张叔叔家也是这样一点点富起来的。
最后,实践队员们和张叔叔合影留念,编织渔网艰苦奋斗的故事和热情永绕于心。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0524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