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重要批示精神,挖掘侨批中所蕴涵的红色精神与家国情怀,使大学生了解侨批发展史及个中故事,助力侨乡文化的传播发展。7月4日,佛山科学技术学院锦“汕”添花队伍线下队员来到汕头市西堤公园走进侨乡的记忆。在广东省汕头市老城区,西堤公园临港而建。“振盛兴批局”“恒记批局”……老街、老铺的名字被雕刻在公园广场内,印有侨批样式的瓷片嵌在公园的景观墙上。 红头船、樟林港……早在宋元以前,潮汕地区就有人出海谋生。积淀千年的海洋文化,造就了潮汕人“走天下”的气质,也形成了大批次的潮汕籍华侨。 背井离乡、单枪匹马,无论潮汕或是五邑,闯南洋的先人都有同一个念头:赚钱养家。无论他们在异国的日子如何艰难,哪怕食不果腹,都会将钱物寄回家:这强大的精神动力,促成了“银信合一”的家书——侨批的诞生。 “侨批”,是指海外华侨通过海内外民间机构汇寄至国内的,连带家书或简单附言的汇款和领取包裹的凭证,是一种信、汇合一的载体。潮汕方言中将“信”称之为“批”,令“侨批”二字作为一个专有名词广为人知,五邑地区则把这种侨汇和书信的结合体称为“银信”。 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70年代,侨批历经150多年历史,形成了独特的传统。如华侨寄回家的第一封信往往是“平安批”,意在给家人报声平安。这第一声问候里必须附上一点钱,代表着揾工顺利、不忘使命。而故土亲人亦会寄出回信,侨批与“回批”一起,构成一条完整的亲情链:海天一色,潮涨潮落,两张薄纸,便是亲缘血脉的彼此承诺。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0559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