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9日天台电(通讯员 徐维萱)
8.1日浙东唐诗子路调研小组天台小分队来到浙江天台国清寺进行古寺文化的相关调研。感受佛学法雨润泽,享受自然清丽之美。
天台山素有钟山岳之神秀的美誉,它以山水自然为魂,以佛教文化为骨。谱写天地间四万八千丈的瑰丽篇章。正所谓“一脉天台山与水,半部中国全唐诗”。天台山作为浙东唐诗之路的终点站,文人墨客荟萃,寻仙访道,踏歌吟诗,留下了许多的千古绝唱。
“龙楼凤阙不肯住,飞腾直欲天台去”——它是李白心中的神秀之地;“雄雄镇世界,天台名独超”——它是寒山子的天人合一的隐居地。“仙驾初从蓬海来,相逢又说向天台”——是元稹钟爱神往之地。
同时,浪漫的唐诗与深邃的佛学义理国清寺相碰撞,迸发出绚丽的光彩,国清寺作为千年名刹见证了这场繁华盛世中浪漫且义无反顾的旅程。在今日,依然有独具魅力和意义。
国清寺位于天台山山脚,我们漫步入山林,就见山重溪回,重峦叠嶂。我们侧耳倾听松吟草露,访千年古寺。
沿溪数里,便见石桥。石拱桥形似飞虹,古朴大气。越桥即见寺宇照壁,壁上书写“隋代古刹”。入口是一座小山门,侧偏于照壁,典雅简朴又古意悠悠,悬“国清讲寺”匾。
我们前往国清寺那日,恰巧天空下起了蒙蒙细雨,雨中的古寺被笼罩在一阵雾色之中,水雾弥漫,伴着檀香袅袅,诵经声阵阵。整座寺庙庄严古朴、静谧安详。细雨中,寺内一草一木,一砖一瓦更加鲜活起来。诉说勾勒着古寺沧桑沉浮的历史文化。
雨水汇聚隋梅枝头,凝聚低落。“玉瘦香浓,檀深雪散。”千年来,隋梅亭亭而立,无数个春去秋来之中,在伽蓝殿畔静听一个个美好的祈愿,遇见一颗颗诚挚的心灵。侧耳聆听僧人们的袅袅诵经声,句句的经文渗入了苍劲的树枝,每年初春,雪白花开,香满古刹。花开之声仿佛是轻语经文,结出的每枚青果化为佛珠粒粒。檀香袅袅,水雾朦朦。我们静静地站在隋梅前,似乎有一种声音跨越千年,来完成灵魂之间的对话和沟通。所有的迷惘瞬时烟消云散,只剩安详和自由。
古时,国清寺是佛教天台宗祖庭,在佛教发展史和中外关系史上都具有重要地位,寺周保存了大量的摩崖、碑刻、手书、佛像和法器等珍贵文物。除了让文人墨客神往,更是修行之人心中的圣地。智者大师、济公、寒山子、和合二仙皆与国请有极深的渊源。
现在,国清也做到了保持清净本色,延续传统。引导宗教界始终坚持以戒为师,继承发扬节俭惜福、朴实无华、清净庄严的优良传统。国清讲寺多年不收门票,坚持“农禅并重”的传统生活方式,律仪制度、学修制度和生活制度皆具天台特色。
同时,国清寺广结善缘,多行善事。为社会和宗教界做出了极好的表率。据我们小队了解,国清寺定期指导宗教界开展扶贫、济困、敬老、助学、义诊等公益慈善活动,每年一主题,慰问县内重点“寺观教堂”周边村贫困户,定点助学西部少数民族贫困学校8家。
国清寺也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作出贡献。据报道,在党委政府的引导和协助下,天台宗教界相继举办了全球和合文化论坛、“海峡两岸”佛教天台宗交流大会、中华济公文化节等系列活动,创建了海峡两岸交流基地,为中外文化民间交流、中华文化共同体建设和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发挥积极作用。
国清寺作为千年古佛寺,不受浮躁世俗所染,坚守本心,清心修行。用自己的能力和善心帮助社会,也用光辉和思想真正赢得尊重!
(部分照片来自网络)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0580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