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农村文化建设,改善基层社会风气
——关于村民对暑期“三下乡”活动认知现状与满意度的调研
□马定权(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2102班)
【摘 要】“三下乡”即指有关文化、科技、卫生方面的内容知识在农村普及,促进农村文化、科技、卫生的发展。对此“三下乡”即可分为文化下乡、科技下乡和卫生下乡。文化下乡包括:图书、报刊下乡,送戏下乡,电影、电视下乡,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科技下乡包括:科技人员下乡,科技信息下乡,开展科普活动;卫生下乡包括:医务人员下乡,扶持乡村卫生组织,培训农村卫生人员,参与和推动当地合作医疗事业发展。大力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具体体现。
自“三下乡”活动开展以来,活动成员以志愿者的形式深入农村,传播先进文化和科技,体验基层民众生活,调研基层社会现状。各高校系统的大中专学生在文化下乡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通过“三下乡”实践活动既促进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又帮助和引导大学生按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成长成才;既传播了先进文化,又帮助和引导大学生接受先进文化的哺育;既服务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又服务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措施,有利调动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营造全社会关注农业、关心农村、关爱农民的浓厚氛围,推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赢脱贫攻坚战、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关键词】三下乡 支教服务 乡村振兴 大学生发展
一、引言
为了促进农村文化建设,改善农村社会风气,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深入贯彻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精神,大力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满足广大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团中央首次号召全国大学生在暑期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1996年12月,中央宣传部、国家科委、农业部、文化部等十部委联合下发《关于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的通知》。1997年,“三下乡”活动在全国正式开展。
众所周知,时下的乡村,由于大批富余劳动力纷纷进城务工等多方面原因,不少农村成了“空巢村”“空壳村”。一些农村土地空闲抛荒,文化活动更是寥寥无几,农村少了生机,也少了活力。而自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启动以来,其通过走村串户调查民情、走进农家倾听民意民声,为农村群众送去急需的科技知识、文化活动、医疗卫生服务等措施,不仅一下子搅热了沉寂多年的乡村,而且也激活了乡村的一池春水,给农民带来了福利,也给农村带来了生机与希望。
乡村要振兴,科技文化要先行。而科技文化卫生,正是乡村发展的短板,“三下乡”活动是以送科技送文化送卫生服务到农村为主,对农村农民是雪中送碳,让他们掌握更多科技文化卫生知识,通过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把优秀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送下乡,充盈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通过开展农民科学素质提升行动,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培育适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要求的高素质农民。通过推进健康乡村建设,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和健康促进活动,增强人民体质、保障人民健康。为乡村振兴发展注入更强劲的动力。
二、大学生三下乡的重要意义
大学生参与“三下乡”活动,是当年五四青年开创的 “走向社会 ,深入民众”光荣传统的延续,是我们知识分子同工农群众相结合、教育同生产实践相结合的一贯方针在新时期的集中体现,是青年学生健康成长、将自身价值与祖国命运紧密相连的必由之路。对此,“三下乡”活动对大学生主要有以下几点重要意义
1、促进学生思想素质的提高。社会实践通过使学生了解国情,帮助学生加深对党的基本路线的理解,坚定正确方向;让学生接触人民,有助于他们加深对人民的了解,与人民建立感情,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通过让学生了解社会对知识和人才的需求,他们可以增强努力学习和取得成功的责任感。通过了解建设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克服极端急躁情绪,增强维护社会稳定的自觉性。
2、促进学生职业素质的提高。社会实践使学生通过实践检验看到课堂教学和自身的知识能力结构,主动调整自己的知识能力结构,培养学生不断追求新知的科学精神,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能够将知识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帮助学生巩固和深化课堂所学知识,锻炼实践能力。
3、三下乡活动能让大学生们体验并了解到民情及农村生活的艰辛。从而培养了大学生们对农民的感情,只有当大学生们对农民和农村有了感情,才能让他们和农民的心贴的更近,才能真切感受到耕耘的艰辛和收获的喜悦,才能真正的树立为“三农”服务的意识,才能更好的`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才能真正的实现我们社会的和谐。
4、大学生三下乡的开展有利于增长大学生们的才干,磨炼品格和意志。通过下乡所开展的活动,从而使我们处在象牙塔中的大学生分析和处理事务的能力得到一定的提高,在活动中通过和其他人的交流,使我们可以认识更多的朋友,可以借鉴他们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方法,从而使自己有所提高。
5、促进学生的社会化进程。社会化贯穿人的整个生命历程,是每个人都必须面对和经历的。大学生社会化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他们的成功与发展,甚至关系到他们一生的命运。社会实践有利于大学生社会角色的转换,增强其辨别角色类型的能力,改善其角色扮演心态,适应角色。社会实践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实际工作能力。社会实践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有助于他们消除心理误区,找到社会与自身发展的结合点。
三、方法与过程
(一)调查目的
1.关于大学生“三下乡”活动,通过访谈乡村地区的不同对象,真切地了解每一个不同的人对于“三下乡”活动的了解程度以及对“三下乡”的认知。
2.通过与乡亲们的面对面交谈得知大学生“三下乡”活动的真实实施情况,了解实施“三下乡”活动后乡村面貌的前后对比及乡亲们对此活动的内心评价与建议。
3.通过与村民们充分交谈与实际调研了解“三下乡”实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困难。
4.通过访谈倾听农村群众的真实声音,因地制宜改善“三下乡”活动流程,并获得村民认可。
(二)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以黄石市阳新县乡村地区的普通村民以及村委会成员等人为主。
(三)调查方法
写出一份《被服务村民对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活动认知现状与满意度》的调查问卷,对村中的行人随机分发问卷,并诚挚邀请作答。问卷内容包含以下几点:1.填写问卷者是否了解“三下乡”活动主要包括哪些内容。2.“三下乡”活动有什么意义与对当地的影响是什么。3.填写问卷者认为大学生的支教活动对本地中小学生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4.在开展大学生“三下乡”活动前后本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5.您认为大学生“三下乡”活动存在哪些不足之处6.问卷调查者认为我们未来的“三下乡”需要从哪些方面努力。7.问卷调查者认为大学生“三下乡”的实行有什么困难或还存在那些问题,并对此作出建议。对于此次调研我们主要采用问卷调查,通过结合广大人民群众的看法与意见,真确了解大学生“三下乡”的实行情况及存在的问题,接受群众对此活动的相关建议,并积极吸取优秀的大学生“三下乡”的活动事例。由于接受问卷的群众都是来自本地的农村居民,而且我们对不同年龄段的人群经行问卷调查,这相对提高了我们调查的真实性,收集到的信息较为有价值,对我们的暑假调研有很大帮助。
(四)调查过程
本次调查主要采取问卷法
问卷调研的整个流程是:首先,将调研问卷打印出来,在村上寻找合适的人群,然后表明自己的身份目的,再表明调研问卷的主题。接着,询问对方是否愿意填写问卷。最后,询问对方回收问卷。其实整个问卷调查的过程并不困难,只有简单的询问而已,但这也的确对我们的人际交往能力有着相应的提升,锻炼了我们与陌生人交流的胆识,整个调查过程不仅锻炼了我们的心态还让我们真实接触了农村的人民,了解了农村的生活状态,十分具有意义。
(五)数据分析
从回收的问卷中剔除无效问卷后,对有效问卷进行编号。将编号后的有效问卷由调查组成员输入问卷星进行数据分析,尽量保证数据分析的客观性和精确性,所分析的数据具有一定的真实性和科学性。
四、调查结果及分析
本次访谈以农村的本地居民以及村委会干部等为调研对象,通过调研,了解大学生“三下乡”的具体实施情况及相关优秀事例,并以此来作为实行“三下乡”模范。通过对调研对象的交流进行综合分析。具体情况如下所述:
(一)调查对象基本信息
由统计结果可知,对于调查对象,主要以19-40岁的农民或学生为主,其次为其他职业与工人。
表一:调查对象的年龄分布
表二:调研对象的职业分布
(二)本地人对“三下乡”活动的实际看法
三下乡的实际作用即为促进农村文化、科技、卫生的发展,而农村有无发展,农民的体会是最为深刻的,故此农民对于“三下乡”活动的实际看法显得尤为重要。
表三:村民对“三下乡”内容的了解程度
表四:村民对此次“三下乡”的满意程度
表五:村民对“三下乡”中大学生的表现的满意程度
由以上以上几表可知,绝大多数人对“三下乡”的活动内容较为了解,大部分人都勾选了支教科普和社会调查。有54.69%的人对此次“三下乡”活动非常满意,33.85%的人比较满意,11.46%的人认为一般,仅有2.6%的人对此次活动不满,由此可知此次“三下乡”活动的举办较为成功。另外大学生作为“三下乡”的主体成员,村民对他们的服务评价也十分重要,这可从侧面反映出大学生是否在此次三下乡活动中尽心尽力,有60.42%的人对大学生的服务非常满意,31.77%的人比较满意,8.85%的人认为一般,也是仅有2.6%的人表现出不满,故可知大学生在此次三下乡中表现出了应有的态度。
(三)“三下乡”活动为村民带来的影响
表五:大学生的支教活动对本地中小学生产生的影响
表六:开展大学生“三下乡”活动前后本地发生的变化
由大学生的支教活动对本地中小学生产生的影响与开展大学生“三下乡”活动前后本地发生的变化这两表可知大学生“三下乡”对当地农民带来的几点影响,具体如下:
(1)丰富了农民的日常生活,满足了农民精神文化需要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的改善,我国农村家用于文化娱乐的消费支出不断增长,人均每年已超过1645元。这充分表明,在温饱问题解决之后,广大农民群众的求知欲,以及追求科学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愿望越来越强烈。但从实际情况上看,广大农村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农村文化发展还存在着许多困难,少数边远山区农民甚至很少能看到报纸、杂志。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们在“三下乡”活动中,把一台台精彩的文艺演出奉献给了农民,为农民朋友们带去了一部部好看且有意义的电影,送去了许多有价值的图书。在调查问卷的数据统计中83%的农民表示大学生捐赠的东西虽然数量不多,但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由此可见大学生的文化下乡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农民隘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丰富了农民的日常生活。对于推动农村文化建设,丰富和活跃农民文化生活,都有一定的影响,具有十分重费的意义。
(2)提高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帮助农民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党的十六大以来,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的举措,“三农”问题得到高度重视,农村面貌不断变化。但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仍然处于攻坚阶段。进一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民收入,离不开政策扶持,更离不开农民群众科学文化素质和农村自我发展能力的全面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不高,是影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突H因素。据统计,全国4.9亿农村劳动力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13%初中的占49% ,小学及小学以下的占38%,其中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占7%。通过调查问卷我们了解到大学生的支教活动激发了当地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使他们更加了解了外面的世界,学到了很多书木上学不到的知识。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学生是当地的希望和未来的栋梁,带动他们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的科技文化水平,从长远上看是提高了当地农民的文化水平。在“三下乡”活动中,大学生把文化科技卫生资源持续不断的带到了农村、带给了农民对帮助农民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增强发展经济的能力和增收致富的本领方面都有一定的影响
(3)通过媒体报道,引起人们对落后地区的关注因为大学生“三下乡”活动深受社会名界的广泛好评,所以也就成为了各地媒体争相报道的对象。通过媒体的报道,使越来越多的人们间接的了解到了“三下乡”地区的状况。引起政府和人们对当地落后经济和教育的关注,对社会环境问题的关注和对农村发展出路的关注。
(4)促进当地新农村建设当前,农村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社会业特别是基础设施比较落后。农村教育整体薄弱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一些地方还存在学生因贫困辍学的现象,校舍建设等教学设施不足。一些地方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不健全,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差,农民看病、就医难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比较突出。在这种形式下,大学生进行的科技下乡,文化下乡,卫生下乡活动,对于改善农村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农村公共服务能力,改善农民群众生活都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四)“三下乡”活动存在的不足及改善方向
表七:大学生“三下乡”活动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
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重视,并取得了卓有成效成绩,积累了丰富经验,但在实践规划、实践运行机制、实践基地建设、学生参与积极性、实践效果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由表可知存在以下不足之处:
(1)实践规划不够科学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项目规划设计笼统、活动内容单一肤浅、实践活动时间太短,实践项目实施没有计划。许多高校把组织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仅仅当做完成上级下达任务来执行,未能真正意识到国家对“三下乡”活动作为一种有效教育载体真正意义。实践项目内容简单并与往年重复,没有深入地全面去做实地研究,加之项目规划不够科学导致团队队员之间产生分歧,影响实践效果。
(2)实践参与者不够积极一方面,大学生对“三下乡”活动认识不足重视不够,不少大学生认为“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学校应付上级部门一项工作,不必认真对待,只要拿到相应学分,简单应付就可以了;另一方面,因很多高校未将社会实践教学作为课堂教学重要组成部分,加之学校没有相应激励机制,导致专业教师参与热情不高,愿意承担“三下乡”指导工作教师很少,影响实践活动效果。
(3) 实践基地不够稳定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参与人数逐年增
加,每年都有新社会实践基地被开发,然而稳定社会实践基地确很少。很多高校未就校外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作长远规划,只是从是否满足当年教育需要考虑,经常变换农村社会实践基地,对是否为新农村建设做出贡献、是否给农民带来便利与实惠考虑很少。
(4) 实践管理机制不够完善据统计,目前多数高校将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管理职责归于共青团组织,未设立全校层面整体统筹协调管理机构,没有专职指导教师完善科学管理方式,没有形成有序工作规则,实际工作处于一种相当零散、自发阶段。这必然带来实践组织、规范化程度下降、内容简单肤浅、考核评价不科学、基地建设无长远规划、实践成果难于有效转化等不良后果。
(5) 实践效果不够明显当前,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大部分是短时间、表面性援农助农活动,未能将发展农村各项事业与大学生专业学习及科研方向相结合,科研水平与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实践活动对农村整体变化影响较小,未能很好地发挥实践育人与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作用。
“三下乡”活动要想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在启动之前就需要充分准备,做好“三防”:
一防下乡走形式。“三下乡”活动在开展之前就要端正下乡的指导思想,加强下基层的计划性,要对各项工作进行认真梳理,了解本地区、本单位的薄弱环节是什么,弄清楚通过“三下乡”可能解决的问题有哪些,如何使“三下乡”的效果更加长久、有效,只有这样,才能使“三下乡”活动有的放矢,更具针对性。
二防下乡变吓乡。要克服“围着公路转,隔着玻璃看”的漂浮作风,扎扎实实下乡到村查实情、摸实底、干实事、兴实业,做到不解决问题不撒手。同时,要建立下乡包村跟踪问效制度,好者奖、差者罚,让那些热衷于热热闹闹走过场、做表面文章的人没有市场。
三防假货也下乡。“三下乡”要从农村建设和发展需要、从农业生产的需要、从当前农民的需要出发,真正让农民群众在有限的时间里,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学到实用的农业科技,得到实惠的卫生保健。为此,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加强监管,严厉打击那些不法之徒,维护好农民群众的合法利益,使“三下乡”活动基层满意,农民高兴,达到指导农村生产生活,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作用。
五、结束语
大学生参与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为大学生了解中国国情开启了一扇窗口,密切了高等教育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同时提高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国家未来的发展培养了优秀人才。通过“三下乡”活动,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深入农村,一方面让青年学生亲身感受改革开放后农村建设所获得的伟大成就;另一方面则是让同学们宣讲改革开放成就、党的十九大精神、科学发展观以及一系列支农惠农的重大政策,帮助农村的基层干部群众学习、理解党的创新理论。同时,让学生的专业与实践活动充分结合,加强同学们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并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这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出谋献策,把爱国热情和成长成才的强烈愿望转化为建设美丽乡村的实际行动,在实践中认识国情,奉献社会,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李倩.浅析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D].2022年3月
[2]石羚.“三下乡”助力振兴梦[N].2022年4月11日
[3]袁浩.中国青年报:“三下乡”要让农民真正受益[N].2015年2月06日
[4]秦乐,石婉晴.浅谈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存在的不足及对策[J].2016年11月10日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0586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