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国际互联网、通信网络的发展,新型的网络消费方式为广大群众带来了实惠和便利,同时也给不法分子利用现代通讯技术和网络结算方式实施诈骗等犯罪活动提供了可乘之机。当前,诈骗活动猖獗,诈骗案件呈高发趋势,新型诈骗手段层出不穷。“人人防诈”成为当务之重。为有效保护更多人的财产安全,需要加强群众防范意识、提高群众识别骗术的能力。因此,苏州大学文学院“慧眼识骗,去伪存真”反诈宣传暑期社会实践小组深入群众中去,对部分社区群众进行精准地反诈骗宣传,希望筑造坚实的社会防范基石,减少此类诈骗事件发生的次数,创造和谐、良好的社会氛围。
2022年7月6日,通过前期反诈骗知识的学习,实践团队成员了解到老年群体受到诈骗的情况往往占大多数,因而成员们首先选择面向老年群体进行反诈骗宣传。
苏州大学文学院“慧眼识骗,去伪存真”反诈宣传暑期社会实践小组来到扬州市邗江区,以瘦西湖景区为中心,对附近社区的群众进行宣传。团队成员走进一家小区附近的药店,店里聚集着四位正在闲聊的老奶奶,成员们首先介绍来意,并分发了事先精心设计的传单,展示出相关海报;接着,团队代表成员对传单上的内容进行细致的介绍与讲解,强调了三个“不”:不轻易相信,不轻易泄露个人信息,不贪图便宜。随后,成员们以轻松亲切的口气与店内的人员交流起日常情况,发现该街道的反诈宣传做得较为规范,老年人都较多关注新闻媒体、社区宣传栏里的标语、海报等等,对当前多发的各类诈骗手段有一定的认识,对诈骗伎俩的识别能力比团队成员预料得要好。
紧接着,走出药店,团队成员在靠近菜市场附近的路口先后为几位老人分发了传单,其中有一位老人和团队成员谈起老伴因受到电信诈骗而遭受损失的经历,团队成员深深感受到宣传、介绍电信诈骗等新型诈骗形式的重要性,避免老年人因信息闭塞而降低对危险的辨别能力。
通过前期信息收集和线下讨论,我们团队实践小组发现电信网络诈骗是诈骗的主要类型,群众受到电信诈骗的风险也不容小觑。所谓电信网络诈骗,就是犯罪分子利用电话、短信、微信、QQ等互联网通讯工具,编造虚假信息,设置骗局,对受害人实施远程、非接触式诈骗,要求受害人打款或转账,从而骗取财产的犯罪活动。
因此,在结束对老年人的宣传活动后,“慧眼识骗,去伪存真”团队便来到电信营业厅,采访相关负责人,进行反电信诈骗知识学习。营业厅负责人对实践团的到来表示欢迎并向实践团队介绍营业厅的基本情况。随后,他表示,如今电话短信诈骗现象层出不穷,受骗群体以老人和学生居多。他强调办理手机卡一定要通过营业厅等正规渠道,以免泄露身份证等个人信息。接着,他又向团队成员们介绍了其他电信诈骗方式,例如,虚拟货币或商品诈骗、冒充营业厅人员诈骗等。最后,他再三强调,每个人都应提高防范意识,对于诈骗信息要进行多方面核实,不可盲目相信。
此次在营业厅的学习,使实践团成员们更加全面学习了解了电信诈骗知识,有利于日后反电信诈骗知识宣传工作的完善和展开。网络大数据时代,信息良莠不齐,真假难辨,只有擦亮双眼才能守住“钱袋子”!
一天的实践活动结束之后,成员收获颇丰。当晚,成员对今天的实践反馈进行梳理和反思,争取通过反诈宣传和反诈实践同步实施、统筹推进、走深走实,切实从实践了解知识,用知识辅助宣传。经过今天的社会实践,成员成功推进反诈知识宣传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多措并举,增强了群众的安全意识和防诈骗能力,使反诈宣传进社区、近群众。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0605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