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记述和弘扬为祖国奉献青春的一代代退伍老兵,献礼建军95周年,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组织开展“大地之光·丰碑|党员寻访专项活动”,通过与在不同岗位不同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共产党员退伍军人进行文字及视频专访,退伍军人保家卫国的感人故事与退伍后继续奋斗的动人故事,进而勾勒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发展历程和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以此激励青年学子为党、为祖国、为人民多作贡献,将社会实践与学生国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
大地之光·丰碑|党员寻访专项成员,于湖北省枣阳市采访到艰苦奋斗,矢志报国的退伍老兵——王友生战士,下面我们一起看看他的故事。
王友生,1944年生,湖北省枣阳市人,中共党员,1963年至1969年在部队工作。服役于中国人民解放军8700部队,是一名大西南铁道兵,任排长,有“优秀共产党员”,连续五年的“五好战士”等荣誉。由于在开山炸隧道过程中大拇指及耳朵受伤,为三等残疾军人,到现在正常听力丧失。退伍后他在当地一家压面机工厂工作,十余年兢兢业业,也多次获得劳动工人荣誉。采访过程中我们将采访问题写在纸上,聆听老人讲述他的故事。
矢志参军,保家卫国
参军入伍,无上光荣,将一身迷彩绿穿在身上,将一份责任扛在肩头,几乎是每一位热血男儿青年时期的梦想,在那个时期更是如此。问到他参军的原因,他说:“我们弟兄四个,国家安定了,环境好了,要选一个去当兵保卫国家。当时当兵是非常光荣的事。”王友生老人19岁参军入伍,当时中国刚度过三年困难时期,生活环境得到改善,国家在一步步地向好发展,国防建设的需要让一名名热血青年投身军营。透过回答问题时老人脸上的自豪与笑意,能够看出他未曾后悔过这个选择。
投身建设,坚定决心
和王友生老人聊起在部队的经历,他先在兵工厂工作,修国防工厂,后来国家进行西南三线建设,“好人好马上三线”,部队响应党中央号召到贵州水城县、云南禄丰县等地炸隧道,修铁路,参与了成昆线,滇黔线的铁路建设。聊到当时的困难,老人沉默着回忆了一会儿,表示那时的困难太多了,都说不完,开隧道都用人工肩挑背扛,水泥没有搅拌机都是人拌和……但他们有昂扬的斗志,有完成任务的信心,他们坚信自己是肩负着崇高使命而来到这里的,“修好三线建设,让中央放心”是三线人的决心。三线建设为新世纪的重大国家战略奠定了深厚的工业基础,为我国留下的物质遗产,至今仍是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推行“一带一路”的基础。
艰苦奋斗,建设祖国
回想起部队的生活,他说在那时候“修铁路,搞石油都是服务国家的经济建设”,人民军队热情很高。后来铁道兵部队扩编,王爷爷带新兵,部队就讲究“艰苦奋斗、建设祖国”,他说当时军人都知道铁人王进喜的故事,都需要向王进喜同志学习。由此联想到,当时弘扬的这种精神与我们学校的校风“实事求是、艰苦奋斗”一脉相承,这种在艰苦环境中持续奋斗的精神在进入小康后也不能被忘掉,现在正轮到我们青年一代拿起艰苦奋斗的接力棒继续为伟大民族复兴做出努力。
在自己的时代尽好自己的职责,这就是平凡世界中最不平凡的事。吃苦耐劳,艰苦奋斗是老一辈的代名词,在老兵的身上更是深刻地体现着,这种精神让他们近乎固执地尽着自己的责任,恪守内心的原则。这种精神不该埋没在当代青年身上,踏实做好自己的工作,就是不负先辈的贡献,就是在为国家建设添砖加瓦。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0662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