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师范大学粤灯溢彩队佛山8月18日电(通讯员梁可莹)佛山,这座千年古城作为岭南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其拥有的国家级非遗项目和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数皆位于全省第三,而佛山彩灯不仅是中国民间彩灯的重要代表,还是岭南民间艺术的奇葩,也是广大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
来自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粤灯溢彩实践队以“顺发新芽展风采,以美育德树英才”为主题开展线上非遗实践教育活动。粤灯溢彩实践队的支教组成员王卓宁的佛山本土非遗文化的线上宣讲课堂,通过向顺峰初级中学的学生展示丰富详实的图片资料和实践队员对佛山彩灯工作室的采访记录,为佛山本土传统非遗的保护与传承贡献力量。
乘时代之风,传非遗基因。粤灯溢彩实践队以佛山本土非遗文化的继承创新为基点,依托佛山彩灯这颗非遗明珠,为顺峰初级中学的学生带来一堂别开生面的非遗实践教育课。宣讲人王卓宁娓娓道来佛山岭南古城蕴含的非遗文化历史资源,从佛山彩灯的历史渊源、制作过程、门类种别三大逻辑出发,讲述佛山彩灯在数百年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兴起、鼎盛、衰落、新生、挫折与复兴的阶段。
在现当代社会中,随着网络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网络亚文化不断涌现,各式各样的现代文化现象令人眼花缭乱,佛山彩灯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正逐渐被人们所遗忘,佛山彩灯制作技艺的传承与发展面临举步维艰的窘境。2008年,佛山彩灯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由此可见,在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中华文化方面,中国的态度与立场一直是积极的、坚定的,政府、民间组织等相关单位也为此做了不懈的努力。然而,仅凭政府扶持和民间少数企业的支持对彩灯文化单位起到的激励效用是有限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佛山彩灯民间艺术家缺乏互联网技术支撑,缺乏传播活力和“原生造血”功能,文化品牌效应缺失,对外宣传效果不佳;二是彩灯企业过度依赖政府补助纾困,民俗生态断裂、受众单一,赖以依存的土壤逐步丧失。
扎制技艺是佛山彩灯最具特色之处,也是佛山彩灯最需保护和继承的非遗文化内容。在多方共同努力下,佛山彩灯扎制技艺经过数十年的传承与发展,虽取得一定的成果,但仍面临着重重困难。不少扎制工艺大师已辞世,而在世的第三、第四代的传人也已在五六十岁以上,由此看来,佛山彩灯正面临失传困境,需要更创新的手段、更多的力量弘扬彩灯文化,扎制技艺的传承重任无疑落在了年轻一辈的身上。粤灯溢彩实践队针对该状况,建设性地提出了三条保护与继承路径,主张抢救性保护、生产性保护和整体性保护三方协同,探索新时代佛山彩灯可持续发展的非遗文化道路。
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粤灯溢彩实践队开展佛山本土非遗文化云端宣讲目的是为了走进非遗文化,畅游彩灯之路。粤灯溢彩实践队的队长曾多次表示,佛山彩灯是难能宝贵的非遗文化历史印记,是佛山老一辈人民馈赠给当代青年人的宝贵精神财富。通过粤灯溢彩实践队的云端宣讲,希望当代学生能对非遗文化的历史渊源、传承现状有基本的认识与了解,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探寻精神文化之根。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0702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