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延安8月20日电(通讯员赵偌朴 梁涛 相浩然)
7月17日,为重温谢子长烈士革命故事,学习其革命精神,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赴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学习红色历史暑期实践团,前往第二站——延安市子长县瓦窑堡,进行为期两天的实践活动,学习红色精神,听老兵讲述,体会到了革命先辈为革命取得成功做出的伟大贡献。
图为实践团员参观子长陵。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梁涛 供图第二天一早,队员们便从住宿的旅店出发,前去瞻仰陕北革命的先行者、陕北革命重要的早期领导人之一——谢子长将军。上午八时许,实践队来到位于子长县城北部的子长陵,此时陵园尚未开放,队员们在外等待。只见园内松柏森森、庄严肃穆,一幢纪念塔高高耸立,上书“革命烈士纪念塔”六个遒劲的大字,;九时,陵园准时开放,队员们怀着崇敬的心情走入陵园,来到纪念塔下,怀念着已逝之人的永垂不朽。团员们绕塔而行,逐个看过塔身上镌刻的子长县一千余名在革命战争时期牺牲的烈士的姓名,青色的碑石,也应照了“青山有幸埋忠骨”。团员们相信,如果再有一次选择的机会,烈士们还会义无反顾地为民族独立、国家富强而奋斗。
随后,团员们逐个看过社会各界人士为纪念谢子长将军所立的四十余方石碑。四方毛主席为谢子长将军撰写的纪念石碑使队员们驻足良久。毛主席这样评价谢子长:“民族英雄,虽死犹生”、“谢子长同志,虽死犹生”;毛主席这样激励人们:“谢子长同志千古。前仆后继,打倒人民公敌蒋介石”;还有一方是毛主席亲自为谢子长将军撰写的生平简略:“谢子长,名德元,安定人。一九二五年在北平加入共产党,自此即以共产主义为解放中国人民之道路,创农民讲习所,举农协会,领导人民参加反帝、反军阀运动,人民因有‘谢青天’之称。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后,子长起义于清涧,继参加渭南暴动,败不丧志,奔走西北、华北各地。九一八事变后,于陕甘之间组织反帝同盟军,失败后,回陕北组织第二十七军,协同刘志丹、高岗诸同志,创建了陕甘宁边区。一九三四年于河口之役负伤。一九三五年春因病逝世。党政军民各界感子长之功德,改安定县为子长县,以志纪念。可谓是“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谢子长烈士及其家人生平简介。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梁涛 供图
在短暂的生涯中,谢子长举家革命,历尽艰险和挫折直至牺牲,尽管英年早逝,却留下了不朽的功绩,在陕北人民心目中具有崇高的威信,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毛泽东在延安通过耳闻目睹,深切地感受到了这块“硕果仅存”根据地对中国革命的珍贵和根据地军民对谢子长的深深怀念。毛泽东曾对西北根据地和根据地的创建者有过高度评价:“我说陕北是两点,一个落脚点,一个出发点。”七大在陕北开会,这是陕北人的光荣。他还指出,这个边区是土地革命时期留下的唯一的一个区域,保存了几千干部,有政治上可靠的军队,人民是好的,保留了土地革命时期老区的许多好的工作作风,有了这些条件,敌人是可以被战胜的。从这些评价里,团员们可以看到陕北根据地和谢子长在毛泽东心目中的地位。
完成这些工作,团员们返回旅店。7月18日,团员们怀着崇敬的心情,乘车前往位于子长县安定镇枣树坪村的谢子长故居。故居是在黄土山上的几孔窑洞,还陈列着诸如碾盘、铡刀等农具,革命战争年代先辈的生活历历在目。故居位于公路边,在路的对面建有一个小广场,广场中心树立着谢子长将军的一座雕像。队员们来到雕像前,静静的看着这个为陕北人民谋福祉,人民敬称“谢青天”的男子。他登高眺望,手握望远镜,似乎在勘察战斗的地形,又似乎在时刻注意着敌人的动向;他目光炯炯、表情坚毅;他面容瘦削,棱角峥嵘;他身材精瘦,举止有力:虽时隔久远,团员们仍然感受到他心中的豪气与对脚下土地的热爱。谢子长将军牺牲时年仅37岁,正值壮年而离去的他给世人留下这样一个坚挺的身影,激励着世人前行。
第二站的实践活动圆满结束,这次参观子长陵及谢子长将军故居虽然只有短暂的两天时间,但是团员们都收获颇多,心怀对脚下这片土地的敬畏,团员们深知英雄并未远去,应牢记自己的使命,为祖国富强做出自己的努力。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0727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