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印象实践队之探寻非遗文化,坚持匠人精神
为深入了解中国古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加深同学们对“非遗”的认识,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非遗印象实践队对祖国多个非遗进行调研,从工艺流程、生产特性、发展空间等方面进行分析。
活动开始前,组长率先分配好任务共有四名同学调研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相关总结。首先,吕德硕同学调研陕西省周至县终南镇豆村的“豆村大蜡”以及“东昌毛笔制作工艺”。豆村大蜡,历史是非常悠久的,相传,唐高僧玄奘受遣、出使、天竺国学佛取经,从侨萨罗国把大蜡工艺带到了豆村,并且赠送了救苦、普贤、文殊三大菩萨金身,由于“大蜡”的缘故,豆村常常被称为“豆村大蜡”。大蜡主要被应用于祭祀等活动中。吕德硕同学拜访豆村村民并向他们了解到大蜡的工艺流程以及大蜡的销售渠道,多被用去祭祀或街道表演。
在中国,提起毛笔大家可以说是耳熟能详,在山东聊城的东昌府存在着一项历史悠久的毛笔制作工艺。聊城毛笔制作业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元朝就已有制作,明代中叶至清代道光年间为聊城东昌毛笔制作业的兴隆时期,从业者千余人,产品大多销往山西、河北、河南及本省各地。1955年,东昌毛笔被评为全国同类产品第一名。作为聊城最出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它不仅历史久远,而且和聊城这座城市同呼吸、共命运。吕德硕同学了解到它主要由两个徒弟和其女儿传承,在传承方面有一些困难,生产有干湿两个空间区域。主要的销售方式为网上销售以及实体店销售。
李明博同学调研了“青铜器制作技艺”以及“纸笺加工技术”。青铜器作为历史悠久的金属器件,在古代常常被用来进行祭祀活动,洛阳市伊川县烟涧村无论是古代还是当代都与青铜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古代,这里是王室用青铜祭器祭祀天神的宝地,也是青铜祭器的制作地。现在,代代相传的青铜器制作技艺造福一方。对于仿古青铜器制作大体包括制模、制壳、熔模、浇铸、成型、着色六个步骤。由于加工工艺复杂、历史悠久。烟云涧青铜小镇所在的烟云涧村,被誉为“仿古青铜器第一村”、“中国青铜器文化的活化石”。烟云涧青铜器制作技艺也在2011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近些年,由于传承人的人数不足导致该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失传的风险。
众所周知,中国的四大发明对于世界的影响力是不可估量的,其中的造纸术对后世影响非凡,在我国,纸笺加工技艺源远流长,早在东汉即已出现了砑光、防蛀和染色技艺。既有古人的智慧也有加工者的工匠精神,虽然几次险些得到失传,但是在安徽省巢湖市黄麓镇依旧可以看到他的身影。李明博同学调研到纸笺工艺做工精细,繁琐复杂,数月之长。销售以线下为主,同时结合线上销售,文艺收藏居多。但是纸笺加工工艺如何保护传承,仍是一大难题。工艺主要依靠师徒之间的口传相授来传承,靠师徒的悟性和长期的实践来发展,往往会随着传承人的减少而消失。
丁仕钰同学调研了潍坊的风筝技术,风筝从古至今都是一项老少皆宜的娱乐项目,山东省潍坊市的风筝技艺可以说是远近闻名,有至少两千年的历史。在明朝时正式走进民间,在清朝中叶,潍坊开始出现专门从事风筝制作的民间艺人。在潍县白浪河沿岸有很多风筝艺人扎制风筝,新颖好看,起飞高稳,远近闻名。大部分为手工生产小部分为机械化,但由于疫情原因,传承人不足。
任岳华同学调研了寿州香草传统制作技艺,春秋战国末期在寿县发现,宋朝正式更名为香草,郑氏世代居于寿县寿春镇报恩寺西侧郑家庄种植香草,将制作技艺代代相传。如今的寿州香草集中生产于寿县寿州香草传承馆,并且建立许多设施。任岳华同学了解到每年四月对刚收割的香草进行加工,平均每两天完成一件产品精加工。传承人仅有郑以禄老人和他的儿孙,且传承观念较为保守,加工技艺高度保密,有面临传承断代的风险。而且寿州香草是濒危植物,由于生长特性无法增大种植面积,而古城内正在进行房屋道路改建,每年气候逐渐变暖,使香草的生长受到了很大的影响,香味不似以往。
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研,不难发现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存在着人员青黄不接,传承人少、了解者少的现象。这也是实践队此行的目的。希望更多同学能够了解非遗,并且积极成为非遗传承人。
(苏希哲/文)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0790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