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7月17日电(通讯员石雨阳 王梦思)为推动科普事业发展,提升学生的科学素质,7月15日,艺术学院“美”画乡村·“美”育未来——“公益画室”团队为路西小学的学生开展了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主题的自然科普课程。
此次科普课程是我院受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桂建芳自然科普工作室志愿者组织单位,开展的一次线下课程。“从水草丰沛、森林茂密、禽兽繁集的天然名苑到开围放垦、森林植被被破坏,塞罕坝被在无数人的努力改造、建设下,终于在2007年被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团队指导老师、院2020级辅导员兼院团委书记邹龙从讲解塞罕坝的变化开始课程。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喜头鱼的名字来源吗?”团队成员石雨阳告诉学生们,以前人们识字不多,但喜字家喻户晓,恰好喜字头吉字与鲫鱼的鲫读音相似,所以后来用喜头鱼代表鲫鱼,鲫鱼也是人们食用的最主要的肉鱼之一,可见人与自然界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石雨阳从肉鱼养殖出发,为孩子们讲解了长江十年禁渔。“目前我国的渔业市场的鱼几乎来自于人工养殖,我们应该保护野生鱼类,保护鱼类的栖息地。”石雨阳呼吁道。
外来物种破坏、绿色植被减少等现象也引起了学生们的思考。“课程从百科故事,动物排行榜为引,希望孩子们认识自然,更好的了解动物生存现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石雨阳感悟到。
本次课程在团队成员和学生们的积极配合下圆满结束,成员黄安琪表示:“自然保护路上不仅仅在这一堂课,希望小朋友们在以后的生活中要身体力行,坚持到底。”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0848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