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10日,山东大学法学院“知行”赴青岛关于网络著作权保护现状调研团开展了线上宣讲会。
最近两年,知网频频出现在大众的视线之中,然而却几乎全是负面新闻,不少被知网收录文章的作者纷纷站到了知网的对立面,其中就包括89岁的老教授赵德馨。“把我100多篇文章收录到数据库,不仅不告诉我,读者包括我自己下载还要付费,我本人却从没拿到过一分钱稿费。”近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退休教授赵德馨状告中国知网侵权并获赔70万元一事,引发广泛关注。令人不解的是,事后人们在知网检索却发现赵德馨相关文章已下架。对此,赵德馨教授再次回应:“不免费就下架,说明中国知网一心只想牟利,没有承担起文献平台促进知识公共传播的义务。”
赵教授的遭遇绝非孤例,调查显示中国知网运营方陷入的司法纠纷共1500多起,仅着作权所属、侵权纠纷就有近800起。“作者写文,知网躺赚”的模式饱受诟病,下载、查重收费高昂,购买数据库价格不菲,收录文章良莠不齐等现象,一再把中国知网推到风口浪尖。那么知网究竟为何敢这样肆意妄为呢?我们应该如何辨别诸如知网这类平台的侵权行为,又如何正确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呢?
本次我们通过前期调研,对网络平台运行模式和网络著作权保护现状进行了初步了解,7月22日,我们在此基础上举办了关于网络著作权间接侵权保护的普法宣讲会,由杨康宁同学将相关法律和政策进行拆分和剖析,并通过最便于接受的方式对民众进行讲解。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宣讲,可以帮助民众提高网络著作权保护意识,也希望为创作者提供更多的权益救济渠道。
我们认为,正如中国知网首页上标注的“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字样,知网更肩负着记录知识、传播知识的使命。什么是基础设施?正如公路之于行人、医院之于病患,是用之不觉、失之难存的公共产品,应当达到人人可及、人人可负担的基本标准。在现代社会,知识作为人类的公共财富,不能成为任何人的私有财产。尤其在建设学习型社会、建立创新型国家的背景下,知识平台必须更好地将商业性和公益性统一起来,将眼界从眼前的蝇头小利移向知识的星辰大海,不能构建“知识=利益”的不合理平衡。
可以说,知网案的出现,打破了这种并不公平的平衡,创作者开始发声,消费者开始反抗,网络平台上的版权意识开始大规模觉醒。因此,如何在立法和政策上处理这一问题,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社会议题。就像杨康宁同学所言:“只有国家与创作者联手,才能真正根治这一问题,而树立版权意识,就是我们作为消费者和创作者要做的第一步。”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0849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