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财经大学非遗文化调研团于2022年6月25日-26日赴蚌埠市涂山禹王宫、蚌埠市博物馆开展基于民间传说的非遗文化现状与发展路径的调研。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一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是人类的生命记忆,是人类创造力的精神源泉。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精神与情感的重要载体,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基础,也是人类智慧的体现。而现如今,在新的全球化、经济一体化、社会生活现代化的时代大潮中,我们的传统民族文化正受到外来文化的强势冲击。一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大量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与资料遭到毁弃或流失境外,随意滥用、过度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象时有发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传承、发展成为中华民族处在巨大社会转型期所面临的重要而又急迫的问题。
6月25日,团队成员在队长的带领下来到了蚌埠市涂山禹王宫开展调研活动,禹王宫,俗称禹王庙,又称涂山祠,位于大禹劈山导淮的涂山顶峰,山下涡淮汇聚,滚滚东流;山上松柏葱郁,古迹遍布。《安徽省志-民族宗教志》(1997年版)载:道士们历代相传,汉高祖十二年,刘邦统兵镇压淮南王英布,经涂山巡视大禹遗迹,令刘长在山顶建禹庙,使后人永怀大禹治水之功德。其后汉武帝刘彻、三国时曹操父子先后到此。《安徽通志》载:怀远涂山,元以前已有天庆观。元大德年间改名元妙观。大禹为民造福,永远受到华夏子孙称颂,大禹刻苦耐劳的精神,永远为炎黄后裔怀念。在调研过程中,团队不仅对于大禹治水的民间传说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对大禹的伟大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也了解了禹王宫的保存和建设情况以及游客对于大禹治水这一民间传说故事的了解程度。通过对于游客的采访,团队成员了解到大部分游客都是因为仰慕大禹治水的伟大精神而来,对于民间传说也有较多了解。
6月26日上午,团队成员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来到蚌埠市博物馆进行实地调研活动。为保护和传承当地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彰显人类文明,蚌埠市博物馆特设非遗展厅,其分为序、歌舞韵、淮水情、百业兴和后记五个部分,共展出蚌埠地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3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7项。博物馆也旨在通过这个展览,唤起人们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觉意识,共同守护我们永恒的精神家园。
通过博物馆讲解员的讲解以及博物馆内陈列的文物、图片、样本展示等,我们了解到,蚌埠本地具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财富,包括诸如花鼓灯、余家皮影、虎头鞋等各种类别,这件件非遗项目笼罩着文明、智慧炫目的光环,犹如中国文化遗产标志——太阳神鸟金饰图案“四鸟绕日”一样,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彰显了历史、艺术与市场的价值,更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强烈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6月26日下午,团队成员分成三组进行实地走访活动。通过走访当地居民,深入了解了当地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情况。队员们通过学习了解到,为更好传承和发展蚌埠的非遗传统文化,市非遗中心联合各文化展馆创新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除在校园内邀请名家进行教学讲座之外,还组织学生深入非遗文化基地进行实践学习。但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仍存在困境,传承人才流失、传承“断链”、经费和资金短缺、宣传普及有待提高等问题仍然严重阻碍了新时代传统非遗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团队成员们通过这次调研学习,不仅对蚌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更加全面深入的的了解,而且也感悟到传统非遗文化对新时代文化自信建设的巨大作用及其发展的艰难历程,也更加坚定了要结合时代发展需要和国家发展战略及自身知识技能为非遗文化保护和传承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量的决心。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0889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