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农村,体验自然
——关于村民对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活动认知现状与满意度的调查
【摘 要】目的:为了解湖北阳新县村民对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活动的认知度和满意度,探讨和分析“三下乡”实践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当地居民带来的影响,为促进大学生“三下乡”活动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阳新县屋边村居民为调查对象,根据调查目的,自设计问卷,对居民进行随机抽样问卷调查。结果:大学生应结合自身专业特色,丰富活动内容,创新活动形式,增强吸引性和时效性,满足居民需求,提高居民对“三下乡”活动的认知度和满意度。
【关键词】村民、大学生、三下乡、认知度与满意度
一、引言
“三下乡”即有关文化、科技、卫生方面的内容知识在农村普及,促进农村文化、科技、卫生的发展。大力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具体体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团中央首次号召全国大学生在暑期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1996年12月,中央宣传部、国家科委、农业部、文化部等十部委联合下发《关于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的通知》。1997年,“三下乡”活动在全国正式开展。
三下乡是指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文化下乡包括:图书、报刊下乡,送戏下乡,电影、电视下乡,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科技下乡包括:科技人员下乡,科技信息下乡,开展科普活动;卫生下乡包括:医务人员下乡,扶持乡村卫生组织,培训农村卫生人员,参与和推动当地合作医疗事业发展。
暑期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连接学校与社会之间的桥梁,是高校师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高校志愿者文化、服务基层人民群众的重要途径。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是以学校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农村实践地为依托、以文化科技卫生志愿服务为内容的社会教育活动。大学生通过参加暑期三下乡活动,能在社会实践服务中,借助农村,了解农村,体验农村生活,亲身感受农村的巨大发展变化和成就,拓宽视野,丰富阅历;能激发学生们的爱国热情,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能进一步深入到服务社会的实践中,了解国家实际情况,为人民群众服务,为建设和谐社会主义出力。
大学生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尽管涉及面广,内容丰富,但也必须与农村实际需要相结合,在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大学生也应该将自己在校所学的先进科学的生活观念在广大农村传播,他们应该紧密结合所学专业技术知识,在农村开展多种形式的先进科技文化知识和生活观念的宣讲活动。大学生参与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为他们了解中国国情开启了一扇窗口,密切了高等教育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这有益于高教体系建立针对性和切合实际的促进新农村建设的策略和途径,一般学校里面组织的三下乡活动形式以支教、调查为主,大学生可通过三下乡活动丰富自己人生经历,还可以提升自身素质。
自中宣部等十部委联合下发《通知》以来,科协系统积极开展“科普之冬”、“科技之春”、“科普宣传周(月)”、“科普千里行”、“科普百乡行”、“少数民族科普示范工程”等科技下乡活动。
卫生系统积极送卫生下乡,促进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各高校系统的大中专学生在文化下乡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通过“三下乡”实践活动既促进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又帮助和引导大学生按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成长成才;既传播了先进文化,又帮助和引导大学生接受先进文化的哺育;既服务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又服务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下乡”活动把组织活动与机制建设结合起来,既抓住当前效果,也考虑长远利益,通过有效的工作机制,保证“三下乡”,常下乡;把“送”与“用”结合起来,在“用”字上着力,在提高效果上下功夫;把“送”与“建”结合起来,在往下送的过程中,着眼加强阵地队伍设施建设,增强农村经济的造血功能。
中宣部副部长申维辰在集中服务活动中指出,2013年要按照中宣部等14部门下发的《关于2013年深入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的通知》要求,加大工作力度,切实负起责任,努力把“三下乡”活动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二、目的及意义
大学生参与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为大学生了解中国国情开启了一扇窗口,密切了高等教育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同时提高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国家未来的发展培养了优秀人才。
通过三下乡活动,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深入农村,一方面让青年学生亲身感受改革开放后农村建设所获得的伟大成就。另一方面则是让同学们宣讲改革开放成就、党的十七大精神、科学发展观以及一系列支农惠农的重大政策,帮助农村的基层干部群众学习、理解党的创新理论。同时,让学生的专业与实践活动充分结合,加强同学们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并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通过“三下乡”活动,我们国家把发展经济、建设小康和扶贫攻坚结合起来,为农村中心工作服务,为农民致富服务;把集中活动与经常工作结合起来,抓好集中活动,发挥示范作用,做好日常工作,满足农民需要;把面上活动与雪中送炭结合起来,突出工作重点,着重帮助贫困地区的农民;通过“三下乡”活动,引导农民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提高素质,增强致富能力;通过“三下乡”活动,使得各部门的业务工作结合起来,服务农民,锻炼队伍,推动部门工作,加强自身建设;培育农村文化市场,制定政策措施,多渠道、多形式,引导扶持农村文化科技卫生事业的繁荣发展。
三、方法与过程
(一)调查目的
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到当地村民对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活动认知度及满意度。
(二)调查人物
选取阳新县居民为调查对象,以阳新县下的屋边村居民为主,对他们进行随机抽样问卷调查。
(三)调查方法
此次调查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主要以问卷调查法再加以文献法,对调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通过整个队伍商议编制出一套调查问卷——《被服务村民对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活动认知现状与满意度的问卷调查》。本次问卷共16道题,其中包含6道单选,9道多选题目以及1道简答题。其中主要问题有:1.调查对象对本地开展的大学生“三下乡”活动的了解程度;2.调查对象通常获取本地开展的“三下乡”活动咨询的方式;3.调查对象了解到的“三下乡”主要包括的内容;4.调查对象认为“三下乡”活动的意义;5.调查对象认为大学生的支教活动对本地中小学生产生了的影响;6.调查对象认为开展大学生“三下乡”活动前后本地发生的变化;7.调查对象对大学生“三下乡”活动的意见和建议等。
问卷调查法:在小队成员查阅一定的资料并了解相关信息,经过小队的开会商讨结果进行整合,及时发现并修改问题,最后结合老师的修改意见确定此次的调查问卷。
(四)调查过程
在调查前队伍成员首先进行调查问卷的筹划和准备工作,确定了问卷问题,确定后便深入到湖北省黄石市阳新县屋边村及其他村落给当地居民发放问卷,并录入问卷系统,在问卷发放到一定数量后进行材料的分析与整理,并对系统生成的数据统计进行综合分析。
四、调查结果及分析
本次社会调查以当地村民为对象,通过问卷,了解当地村民对大学生“三下乡”活动的了解程度以及看法。通过对调查问卷的综合分析,具体情况如下所述:
(一)调查对象基本信息
据了解,本次调查对象主要以农民和学生为主,其中男性占较大比例,年龄大多在19-40岁。
笔者分析认为,在所有调查对象中,大部分村民的学历为初中和高中,他们对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活动有一定了解,不过仍有较少村民对其认知度不高,其中可能主要为年龄较大或为接受完整教育的村民。
(二)调查对象对本地开展的大学生“三下乡”活动的了解程度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当地居民对“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不了解比例16.15%,较为了解率占60.93%,一般了解率占22.92%,表明当地居民对其认知度较高,但还有一部分居民不是很了解“三下乡”活动。故还需当地政府加大大学生“三下乡”的宣传力度以及教育资源的重视程度。
(三)调查对象通常获取本地开展的“三下乡”活动咨询的方式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当地村民较多通过村委会和学校教师的消息来咨询“三下乡”活动,其比例分别为44.79%和47.92%,有一小部分村民通过家人、亲朋好友和新媒体来了解“三下乡”活动,比例分别占23.96%、24.48%和22.4%。表明当地相关部门向村民宣传大学生“三下乡”活动有限,另外有一方面是暑期“三下乡”活动主要都是在当地的学校开展,且都会提前向当地村委会介绍并说明“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所以大多村民都主要通过以上两种方式来咨询相关活动。
(四)调查对象了解到的“三下乡”主要包括的内容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当地村民对大学生“三下乡”的主要认识是支教科普,占比60.42%;还有社会调查、政策宣讲和乡村普法也相对较多,比例分别占51.56%、45.31%和42.19%;其次为科技扶贫和文艺演出,占比为37.5%和32.29%;而在医疗服务和环境保护方面认识较少,这也跟当代大学生有关。当今大学生三下乡也主要表现在支教科普、社会调查和政策宣讲方面,在医疗服务和环境保护方面还得靠学习了相关专业的大学生来进行。
(五)调查对象认为“三下乡”活动的意义
此次调查结果显示,当地大部分居民认为“三下乡”活动能够推动大学生深入基层,了解民情和国情,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也有近一半的居民认为社会实践活动能够促进本地文化、科技、卫生事业的发展、开拓大学生的视野,提高社会实践等多方面的能力、有利于让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得到运用,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的重要意义。
笔者认为:此次活动使我们大学生能够深入农村,了解乡村生活,了解生活水平不好人们的生活,医疗、健康以及教育问题。对中国部分地区的农村,农业、农民问题有了整体认识,得到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同时,通过此次活动,也是我们当代大学生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锻炼了能力,磨砺了意志。对继承和发扬五四运动精神,实现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的意义。
(六)调查对象认为大学生的支教活动对本地中小学生产生了的影响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当地村民认为大学生支教活动对本地中小学生主要有这些影响:1.激发了中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2.学到了很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笔者认为有如下影响:
1.拓宽了孩子们的视野和知识面。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掌握许多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在知识面、视野上占据着一定的优势。在“三下乡”支教活动中,大学生通过课堂内的教授讲解,课堂外丰富多彩的活动,可以帮助农村孩子学到更多课内外的知识,对外部世界有更多的了解和更加清晰的认识,提高认知能力、拓宽他们的视野和知识面。
2.提升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在“三下乡”支教活动中,大学生对于农村学生学习方面的影响尤为明显。大学生有着丰富的知识,多年积累和总结的科学的学习方法和丰富的学习经验,具有时代特色的见解观念等等。有利于改善农村学生思想保守,学习方法落后的现状。在教学过程中,他们注重方法的传授,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并且起到了良好的效果。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成绩,尤其是外语和普通话水平,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了其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以及学习的自信心。
3.改变了孩子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大学生的到来,为贫困农村的学生带来了新鲜的气息和希望,再加上未成年学生的崇拜、模仿心理较强,大学生在“三下乡”支教活动中,他们的一举一动或多或少地都会影响着学生,比如,大学生的穿着、行为和生活方式以及为人处世的态度和方法等。此外,一般大学生个人素质都比较高,而且有着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他们的言传身教下,使孩子们也能够对生活和未来充满希望和信心,打消辍学的念头,在人生道路上坚定地走下去。
然而还有少部分村民认为这只是一时新奇,并无长远影响。笔者为此做如下分析:
大学生开展“三下乡”支教活动,主要在暑假期间,周期一般是一周左右,由于时间很短,缺乏连续性,当地学生刚刚与老师熟悉,适应他们的教学方式,支教活动就结束了。一方面,难以带给孩子们系统的教学资源,不能很好地起到应有的效果;另一方面,当地学生会产生较大的情绪波动,反而可能对他们的学习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因此,要适当地延长支教时间,尽可能地做到系统、连续、有效,避免走形式,走过场,真正沉下来,为当地学生提供实实在在的服务。
大部分支教大学生尤其是非师范专业的大学生从未有过教学经验,也没有接受过专业培训。他们利用假期时间满怀热情、不怕辛苦地去贫困山区支教,但是很多时候他们的教学内容未必是当地孩子们所需要的,教学方式也未必是当地的孩子们乐于接受的,备课准备不足或重点偏离,往往会造成课堂效果难以发挥等现象。此外,有时由于之前的沟通工作做得不到位,支教大学生的到来会在一定程度上打乱当地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从而使支教活动“事倍功半”。
总之,大学生“三下乡”支教活动,对于农村地区的教育起到很多积极的影响,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尤其是实践地区的认可与接纳。希望社会能够给予更大的支持,高等院校也在这方面给予更多的重视,各方密切协作,共同努力,争取使大学生“三下乡”支教活动对于农业地区的教育发挥更多的积极作用,逐步缓解农村地区教育落后的现状。
(七)调查对象认为开展大学生“三下乡”活动前后本地发生的变化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当地居民认为调开展大学生“三下乡”活动前后本地发生的变化有:1.科技、文化、卫生知识水平和文化素养相应提高;2.社会风气变得越来越好;3.更多地开展了科普活动,为当地营造了学科学、爱科学的氛围;4.引起政府关注,增强了对当地教育的扶持力度等。总而言之,大学生“三下乡”活动对农村学生、农村师资、农村家长都有很大的积极影响。
(八)调查对象对大学生“三下乡”活动的意见和建议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当地居民对大学生“三下乡”活动有些许建议,其中包括:多开展与大学生专业性比较强的活动、提高教学水平,教学质量、提升村民文化意识氛围,让学生开展宣传,增强当地教育的扶持力度、让更多愿意来三下乡的同学实践到活动中,让更多的被服务的人们了解到三下乡的意义和好处,从而积极的帮助学生们理解乡村的难处和帮助乡村人民了解社会进步的趋势,从而全面推动整个社会走向繁荣等。总之,整个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还是受到当地村民的认可和支持。
五、对策与建议
在“三下乡”活动开展前,大学生要加强调查研究,了解当地农村的发展状况,要结合新旧媒体,加大宣传的力度和广泛度,宣传方式可以是张贴宣传海报,发放传单,举办文艺演出等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并主动参与到“三下乡”活动中来,增强活动的影响性和活动效果。在活动实践过程中,注重活动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尽量满足当地居民的需求同时,大学生应结合自身专业特色,不断开拓创新,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具有创新性的实践活动,增强“三下乡”活动的实效性和吸引力,不断提高居民对“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认知度和满意度。
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当积极开展大学生“三下乡”活动相关知识的宣教工作,提高对”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关注度,鼓励当地居民积极参与到”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来,以推进”三下乡”活动顺利开展,提高”三下乡”活动的社会效应,更好的服务基层人民群众。
建议:一是要着眼于促进农牧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三下乡”的内容需从各地实际出发,紧密与本地农牧区群众的生产生活联系起来,把“三下乡”落实到帮助农民发展生产、增加收入上,落实到培养新型农牧民上,落实到满足农牧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上,以此来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
二是要着眼于实际效果。要把“大”与“小”结合起来,在组织好大型团队下乡的同时,要更多组织小型演出队、流动医疗队和科普工作队等,深入基层。要把“送”与“建”结合起来,注重培养农村本土人才。要把“老”与“新”结合起来,要更充分运用新的传播技术和手段,加快农村公共信息网络建设。
三是要着眼于解决农牧民切身利益问题。要加大贫困地区和困难家庭支持力度,既要扶贫又要扶志,帮助他们出思路、谋创业,尽快实现脱贫致富。要关心农牧区贫困户、五保户和残疾人、老年人,关爱农村妇女儿童,多为他们送温暖、办实事。
六、结束语
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重要环节,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形式和途径。大学生群体是一个思想相当活跃、视野开阔并具有高度独立意识的社会中坚力量。大学生通过参与”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有计划、有组织地让大学生走进基层,深入社会,开展形式多样与内容充实的志愿服务活动,将先进的知识和科技传播到城镇地区,在社会实践中锻炼自我,服务社会。由此,使大学生”三下乡”活动的开展得不到城镇居民的充分配合,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影响”三下乡”活动的社会效应。
【参考文献】
[1]苏醒.浅析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与新农村建设[J].网络财富,2009
[2]闫丽羽,刘琳,孟雷.大学生三下乡对当地农民影响的调查与思考[J].党史博采,2008
[3]杨志强,邓佩玲,余丽.浅析高等院校医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J].科技创新导报,2015
[4]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G].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0929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