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校就业问题分析与对策
郭澳宇
北京科技大学数理学院
摘要:自新冠疫情爆发起,世界经济形势持续低迷。下行的经济和高校毕业生面临的就业问题也成为了社会上的一组主要矛盾。为切实做好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不仅毕业生需要与时俱进针对性进行自我提升,更重要的是各大高校需要提供适应新时期的服务和引导,从专业知识到实际经验,各大高校在这方面都存在着不少的进步空间。
关键词: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指导;
大学生就业是从校园到社会的一个过渡阶段,也是人生中的关键节点。而在后疫情时代,大学生就业问题突出,集中表现在就业岗位竞争压力大、工作不稳定、对就业形势认识不足等方面。此时,各大高校对在校期间的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是是十分必要的。如何对在校学生进行指导、如何安排培养计划都成为各大高校应该思考的问题。高校应该顺应就业政策和形势,鼓励大学生就业和创业,不断进行自我更新,对传统的指导模式的弊端予以及时改正。高校应开展针对性的就业指导,构建完善的就业指导体系,从多方面保障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科技的飞速进步、以及教育的稳步改革,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实现了质的飞跃。在教育方面,我国从1978年普通本专科在校生2.73万人发展为仅2022年毕业生就多达1076万人的规模,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越发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
1 高校应结合实际进行自我更新
当前时代被赋予了很多不同的标签,包括但不限于:“互联网+时代”、“后疫情时代”、“大数据时代”等等,不一而足。这无不在强调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发展日新月异的新时期,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高校所制定的培养计划和一些教授所传递的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没有跟上行业的发展。同时部分课程仍存在偏向理论研究,与专业实际结合度不高的问题。专业课程应当与就业指导同行同向、相辅相成。一方面要根据专业发展方向设计毕业要求与培养目标,深度发掘专业的精神内涵,引导学生自觉践行职业精神与规范;另一方面要积极引导学生关注外部环境变化,结合时代需求、行业趋势、个人发展多个维度进行思考,增强自主就业意识,主动关注市场需求,选择就业方向,为个人的职业发展打好基础。高校培养计划应当与时俱进,放弃已经不适用于当前时代的培养规划,顺应互联网、人工智能数字化的发展趋势,积极扩展新的学科知识。使毕业大学生在进入社会时能更轻松地融入工作环境。在后疫情时代,社会对于医药、生物等领域人才需求很大;而大数据时代,制造业正在转型的关节节点,从而对于新工科、互联网等方面的人才需求很大,在经济低迷的同时,新型产业正在崛起,高校高校应当敏锐把握社会发展需要,针对性的调整教学设置,从而提高本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2高校应加深理论知识与生产实际的结合
目前,我国很多高校的人才培养仍存在着“应试教育”的痕迹,突出表现为重视课堂教学而忽视实践教学,重视理论知识讲授而轻视实践技能提升,重视专业化教育而弱化全面发展的教育,其结果就是学生很难把学到的知识转化成实际能力。从而导致大学毕业生人数与日俱增,而大学生地创新创造力却没有相应的提升。高校中有一种常见现象是部分授课教授本身从事于学术方向,故授课内容也都偏向于学术研究应用,与实际生产关系不大,而学生往往大多数不会从事到专业研究的方向。所以,当代大学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有毕业生表示,学校学到的专业知识在进入工作岗位后就已脱节,非常需要通过企业培训、自身学习等提升专业实践能力,即其在专业实践方面存在短板,无法将在校期间所学专业与社会具体岗位相衔接,毕业后明显感到自身能力的不足,需要通过企业培训等方式尽快适应企业的环境。如何消除这种从高校到职场之间的鸿沟是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所不能避免的问题。其中,增加在校学生的实习机会也许是促进学生将理论知识和实际结合的很好的机会,高校可以在业余时间安排更多的实习机会,让学生能更快填补工作经验的空白,能更高效地将专业知识转化为职场生产力。
3高校应加强就业指导工作
大学生就业困难很大一部分原因应当归结于自身对就业形势认识不明朗,对自身定位不明确。除开大学生自身应当在求学期间找准定位,针对性进行自我提升,高校在此期间对学生的指导更是不可或缺的部分。高校是在校学生所能依靠的最大平台,需要承担起联系学生与社会的重要责任。高校可以加强与各地政府、企业等的联系,结合时代要求,前瞻性调整教学结构,探索长期互利共赢的合作机制。正如部分高校在教学内容上落后时代,他们的就业指导工作也停留于表面。很多高校在对于创业就业指导的工作安排方面内容很片面,使用的指导方法比较传统,只是大方向地介绍了一些目前的制度和一部分的信息,分析了一下社会中的就业的形式和形态,以及一些职业的工作内容,却忽略了学生们的真正想法和个性潜力,在关于学生们的创业方面和就业的一些选择,缺乏正确的引导,无法让学生们更好地对自己的职业和想要的工作方向进行正确的判断。高校应当加强对就业指导课程的关注,丰富就业指导课程的内容,而不仅仅流于大规模讲座这样泛泛的形式,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有效的就业指导,让大学生在校期间对人生有预先规划,明确生涯方向,从而可以有目的的、全方位地提升自身素质。在信息化时代,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也要与信息化技术相结合,包括毕业生就业指导,也要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就业指导的高效化。一是可利用信息化技术建立相关数据库,将高校学生的全部资料录入系统,方便管理,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的实效性;二是可利用信息化技术建立就业网络信息服务平台,可在网站上设计不同就业选择供高校学生查看,同时将社会就业信息上传到网站上供高校学生了解。
4高校应加强对毕业生本身就业能力的关注
当前时代,毕业生求职时往往觉得面试困难,而且会被要求一些外语、计算机等方面没有系统学习过的专业技能,如视频剪辑等,而这些常用技能又往往关系到求职竞争力。所以,高校在培养大学生学术能力的同时,更要关注实践能力。由于新冠疫情的影响,毕业生往往需要“线上云办公”,而新冠疫情在一段时间内不会轻易消失,甚至局部地区仍有较高风险,所以大学生需要一定的计算机实践能力来适应云办公的环境,这将会成为未来一段时间内用人单位对求职学生的一项必然要求。对此,高校可以适当设立一些有关的选修课,以此来丰富学生的能力。同时也要重视学生在各种竞赛和职业证书方面的培养,《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强调把普通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结合起来,从宏观层面确立了“1+X”证书制度。高校要增强教育内容实战性,处理好学历证书“1”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X”的关系。“1”是基础,“X”是“1”的补充、强化和拓展。高校应开展多方面、多形式的职业技能竞赛、职业教育培训等活动,充分挖掘在校学生的潜力。当前大学生就业能力普遍偏低,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有助于提高毕业生的竞争力。
除上述毕业生就业硬能力以外,高校也需加强对学生就业软能力的关注。关注大学生的就业心理,职业道德素养等问题。近年来,由于经济持续低迷、就业形势不乐观,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频率也随之上升。高校应注重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建立完善的辅导体系,有效疏导大学生在校期间累积的压力和消极情绪,避免造成心理失衡等不良影响。健康的心理状态对就业问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高校应在此方面投入更多关注,及时进行有效的数据摸排,在了解基本情况之后制定应急处理预案并采取相应措施,给予学生心理方面的疏导与咨询,帮助毕业生了解国家与地方政府采取的就业政策,为毕业生提供了解就业信息的渠道。
5 结语
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是近年来困扰社会的一个重点问题。解决就业困难,除了大学生自身以及合适的政策引导外,最重要的是高校应当积极应对就业问题,做出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高校要对新时期的时代趋势有准确的预估,并顺时代和社会的具体需求进行自身教学内容的改进。此外,更要加强高校内的理论知识与社会上的工作实践的有机结合,脱离实践的教学不过是空中楼阁,通过增设和加深实习机会可以一定程度上缓解就业和学业之间的隔阂。高校的指导工作需要进一步完善体系,加强针对性和对学生本身工作能力的关注。而不仅仅注重学术能力,应培养全方位的、高素质人才。
新时代的社会环境纷繁复杂,高校作为就业工作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应当有抽丝剥茧总结信息构建平台为就业学生指点迷津的作用。一方面要积极落实党中央和各级政府的相关政策,对毕业生就业进行有效的指导和宣传,帮助毕业生建立良好的心理状态和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另一方面要加强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和专业素养。面对新时期的就业困境,大学生、高校、政府和社会等多个方面需要统筹并进,才能保障就业工作的稳中有进。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0931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