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校园欺凌,守护多彩青春 中国青年网柳州7月30日电(通讯员 潘颜春)近年来,农村中小学的欺凌问题引起了部分人群的关注,已有研究表明,相比于城市儿童,流动儿童、留守儿童、农村寄宿制中小学生遭受欺凌和实施欺凌的风险均更高。为更好深入了解农村地区中小学生关于校园欺凌的基本情况,守护青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由曲阜师范大学翻译学院和法学院学生组成的“青春守护者”暑期三下乡实践队成员来到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四荣乡荣地村采取走访农村青少年儿童与发放调查问卷相结合的形式了解当地校园欺凌现状。 校园欺凌指在学校及其周边范围内,权力不对等的学生个体与群体之间发生的侮辱性身心攻击,造成受欺凌者精神或身体伤害的事件。实践队员在与当地留守儿童交谈和询问过程中发现,对于受欺凌者,尤其是经常受欺凌的留守青少年来讲,自己所遭遇的一切远在外地的父母无从知道,而事件是否还会发生、结果到底会怎样,自己也无法评估,内心的无助、恐惧与担忧往往会转化为沉默、胆怯、封闭、自卑的内向性格,学习成绩下滑,也不会轻易打开心扉。而实践队员需要花相当长的时间、多次接触才能取得他们的信任,刚开始的谈话,他们只是点头与摇头,后来逐渐熟悉后才会有笑意,慢慢才会将自己受欺凌的事情告诉实践队员,但前提条件是要保守秘密,因为害怕遭到报复和被其他人笑话。 据悉,实践队员在了解关于那些欺凌者的事情时,发现在一些同伴群体之中,欺凌者可能被认为“很酷、很强大、很受欢迎”,这可能与青少年同伴群体推崇挑战成人规范的“反学校文化”有关。青少年群体也可能在学校“应试教育”体制下形成“逃离文化”,例如在同学中显示自己有“威力”、有“势力”,但不乐意学习,一心只想逃离学习这一学生主要任务,这样的青少年学生往往更可能成为欺凌者。对于有着相似家庭背景的农村青少年而言,而在同伴群体文化影响下,欺凌者周围亦有许多“小弟”,往往也跟他们缺乏正确三观的树立和明辨是非的能力不足有关,但在乡村学校这个受关注相对少,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的环境下,校园欺凌问题极易成学校老师所忽略或教育相对极较少的部分。 另一方面,实践队员发现农村青少年更易受到同伴关系影响而卷入欺凌。其实,相比于城市初中生,农村流动初中生卷入不良行为,包括欺凌行为具有更为显著的同伴效应,即他们既可能受到积极行为的同伴影响而卷入不良行为,又可能更易受到同伴的消极行为的影响而发生不良行为,例如包括抽烟、喝酒,打架违反校纪,逃课、旷课、逃学,经常上网吧、游戏厅,早恋等等,原因在于他们难以从家庭获得情感支持而更依恋同伴关系。缺乏父母关爱和支持的农村留守青少年儿童往往为了寻求安全感、同伴归属感和自我存在感而欺凌他人。 实践队员通过以上调查发现得出:留守青少年儿童的校园欺凌,欺凌者与被欺凌者皆会有不同程度的安全感缺失,这与留守等成长经历有着直接的关系。然而,目前研究极少关注农村青少年的同伴群体文化的多样性,较少对农村学校环境对不同类型农村青少年参与和应对欺凌行为的影响差异进行比较,忽视了不同教育场景下农村青少年群体的文化生产,以及欺凌事件发生的种种诱因以及如何利用现有资源条件来更好解决。 本次社会实践实践队员了解到,整个国家学生成长初始条件迥异,教育资源仍然不均,但健康成长、远离校园欺凌的基本线不应该有高下。而且需要承认,关注舆论和影响舆论的人更多生活在城市,但农村里“远方的校园”其实更需要我们去为之关爱、为之呐喊。“青春守护者”实践队表示,将会持续关注农村校园欺凌事件相关信息,并努力探索帮助农村校园预防和阻止校园欺凌发生的措施,积极为农村现代化建设、文明乡村建设贡献力量。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0970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