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社会实践 >

逆境中的坚守 ——关于乡村教师留任情况及改善现状调查报告

来源:湖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作者:程一凡

[摘要]为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目标,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众所周知,发展乡村教育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乡村教育发展的关键内容。可以说,乡村教育的发展决然离不开乡村教师专业化的实现程度,因为“国家繁荣、民族振兴、教育发展,需要大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需要涌现一大批好教师””。乡村教师肩负教书育人的重任,乡村教师专业化水平既关平乡村基础教育的质量,又影响乡村现代化进程的成败。故此,只有把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才能更好地促进乡村教育的发展,服务于乡村振兴事业的实现。乡村教师作为乡村教育发展的命脉和活力源泉,关乎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和教育现代化目标的实现。《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将“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作为重点。自2015年《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颁布以来,国家相继出台的各项支持、鼓励及优惠政策阶段性改善了乡村教师的福利待遇、生活条件和职业环境。2019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颁布的《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继续提出“补强薄弱地区教师短板”。但单纯的经济激励或外部干预仍然难以留住艰苦地区的乡村教师,诸如“热情”和“复原力”等内在属性才是乡村教师“留得住”“留得久”的重要因素。“随着乡村地区交通条件和基础设施的逐步改善,乡村教师的伙食住宿、网络等基本生活需求相继得到保障,因此,对乡村教师这一群体的关注也应从满足其物质需求逐渐转向精神层面以及自笔者实现需求的深入考察。在此报告中,基于此对乡村教师行业的现状进行探讨,并给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乡村教师 工资待遇 情感劳动 思考与建议

一、前言

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是笔者国新时代乡村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决策和必由之路。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笔者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后脱贫时代,为有效避免返贫的发生,教育扶贫有效发挥着“志智双扶’的作用,从精神上和文化上阻断贫困文化的代际传递,实现乡村振兴的美好愿景。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使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由此,乡村教师的“三感”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一方面,教师职业幸福感问题影响着欠发达地区教师队伍的稳定,是促成有质量的教育的前提:同时,欠发达地区教师职业幸福感也是影响教师从教质量的隐性因素;另一方面,“幸福感”是乡村教师现实利益获得感、精神状态体验感的集中反映和形象表达,是乡村教师生活实际样态的典型概括。教师职业幸福感也可看作一个地区教育发展的健康指标之一,教师职业幸福感越强,该地区教育发展的健康系数越高。因此,提高欠发展地区教师的幸福感能进一步稳定教育脱贫攻坚战的成果,也能进一步提升乡村教育质量。

党的十九大将“乡村振兴”和“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提升到国家战略。笔者国80%的少数民族人口生活在乡村,无论振兴乡村抑或精准扶贫,民族地区乡村教育都是重中之重。乡村教育作为乡村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乡村教师是乡村教育的主体。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努力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让广大教师享有应有的社会声望”“教育投入要更多向教师倾斜,不断提高教师待遇,让广大教师安心从教、热心从教。”提升民族地区乡村教师职业吸引力、确保乡村教育成为有奔头的事业,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确保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在民族地区有效落实,推进区域教育协调发展的关键所在,对提高民族地区乡村教育质量,实现“扶智”“扶志”同频共振,促进民族团结、稳边固疆,达成“任何一个地区、任何一个民族都不能落下”的伟大目标,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调查背景

乡村教师职业吸引力是指“乡村教师”这一职业所具备和提供的条件对在职乡村教师和潜在乡村教师的个体价值与社会责任的实现予以满足,吸引其就业、保障其安业并促进其乐业的力量。然而,由于民族地区乡村社会经济滞后、地理位置闭塞、工作条件艰苦,致使乡村教师责任之重大、压力之繁重、收入之微薄,是其他行业难以比拟的,乡村教师的职业吸引力同城市学校或其他地区的乡村学校相比仍然存在着系统性差距。

(一)是职业供给力不足,贤才难招。吸引高素质的新教师困难重重,尤其是招不到具有乡土情怀的新教师。各级政府尽管采取了多种举措,但在实施过程中发生“走样”,比如,“特岗教师”政策虽然缓解了教师数量问题,但这种应急性、“接力棒”式的补充途径,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地区师资队伍建设问题。许多“特岗教师”专业不对口,与乡村学校课程设置不匹配,缺乏扎实的教研基本功。部分“特岗教师”迫于就业、生计等压力,将“特岗”作为正式就业的过渡,教学责任不强、教育动机淡薄。他们把主要精力聚焦于城镇的各类招聘考试,逢考必试、频繁请假,甚至擅自终止服务协议,对乡村学校教学秩序造成了不良影响,严重制约了民族地区乡村教育质量。

(二)是职业保障力薄弱,现才难留。部分地区乡村学校往往处于交通不便、条件艰苦的“老边穷”区域,工作和生活上的压力严重影响了乡村教师的积极性与创造性,难以稳定优秀人才。加之待遇福利同城市学校或其他行业相比没有实质性优势,心理落差较大,导致具有一定资历的骨干教师和外地教师频繁“跳槽”,通过各种关系外调,要求改行、想到机关、逃离乡村的教师数量也呈上升趋势。一些地区出台文件,将每年从乡村学校调到县城的名额控制在一定范围,但无法从根本上稳定乡村教师队伍。

(三)是职业发展力欠缺,英才难育。乡村学校大都属于寄宿制学校,乡村教师除了日常的教学任务,还要兼任生活教师,加上经费等因素的限制,少有机会参加各类培训和教研活动。当前,乡村教师培训机制不健全,乡村学校难以开展全员培训,即便是教师充足、条件较好的中心校,每年也只能以轮流的方式让少数教师外出参训,整体培训和全员培训的目标远未达成。此外,许多乡村教师反映,参与的为数不多的培训有“形”无“实”,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脱离工作实际的培训内容、被动听讲座的单一培训形式,不仅消耗了乡村教师的时间和精力,更浪费了宝贵的培训资源。一系列困境导致民族地区乡村教师的专业素质整体而言在全国师资队伍中属于最为薄弱的群体之一,其学历层次、能力水平、学科结构和职称结构等面临诸多挑战。

正是由于乡村教师职业吸引力不足,部分乡村教师的课堂 古燥乏味、教学质量低劣教学效果其微,导致学生产生厌学心理,甚至自愿放弃受教育机会。

基于乡村教师的处境,笔者开展此次调查,望深度了解乡村教师这一职业的发展问题,找出外在制约条件及内部有待改进的方面,提高大众对乡村教师这一职业的关注程度,并提出相关建议。

三、调查的意义及目的

(一)意义

1.教师是儿童 的智慧之光

乡村教师是“那些眼睛盯着真理的人”。在“有知”与“无知”之间司,众人只有习惯、定势、模仿与意见,而教师专注于会每样东西的历史渊源与存在本身,有深刻的洞见、判断、智慧与正义。乡村教师深知自己不仅是学生的教育者,而且是儿童生活和道德的导师,像一束智慧的光芒,照亮儿童的心灵,唤醒儿童的理性力量。

2.教师是儿童健康成长的精神场域

在乡村大地,乡村教师是知识与善德无人能超越的人物,大家追随并服从他,是民族的良心与希望,不失为自由与正义价值实现的根本途径。“农村少年身处农村地区,在自身成长过程中,受到农村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综合影响。也可以说,正是这些农村要素潜移默化地塑造了农村儿童的内心世界。”“乡村生活世界必然地作为乡村教育展开的生活基础,成为乡村少年精神与人格发展的基本背景。”所以说,乡村教师之所以是乡村社会的灵魂,并不只因为他们是普通教育者,更重要的是,他们能够为儿童提供持续性养料,是儿童健康成长的精神土壤和雨露阳光。

3.教师是留守儿童的心灵密友与人生导师

由于城乡二元结构,农民外出务工参与城市建设,但城市无法容纳大量的进城务工子女,乡村出现一批留守儿童,他们在心理成长过程中或多或少地都有创伤,导致农村新一代不能健全成长,严重影响着未来国民素质的全面提升。教师的关注和爱护,在学生的心灵上会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如果没有乡村教师的心灵安抚,驱散蒙昧,启迪人生,就会给留守儿童留下成长阴影和人生遗憾。

4.乡村教师是乡土“家族”的智库

他们洞悉乡村的历史、关系与未来。他们“生于斯,死于斯,把人和地的因缘固定了,时代间人口的繁殖,像一个根上长出他们的树苗,在地域上靠近在一伙。在人口流动相对缓慢的乡村社会中,家族这社群包含着地域的含义。”他们源于中国文化之根,继承中华之文脉,可在乡士开创时代的先河,引导文化的传承与改造,将赋予传统与现代新的文化内涵,使之凝聚为一股新的力量,续写中国乡土的文化篇章。

5.乡土文化需要与“古老”对话

乡村教师是被国家挑选出来的,其“天赋具有良好的记忆力,敏于理解,豁达大度,温文尔雅,爱好和亲近真理、正义、勇敢和节制”的人。梁漱溟认为“中国文化的根已经遭到破坏,既已破坏到根,所以新文化的开创非从头另来不可,以农村为根,开创出一个新文化。”笔者们深信,乡村教师是乡土中国最耀眼的知识符号,他们是乡村稀有的文化人,他们依靠自身的学识以及良好的交际能力在与地方权力阶层——士绅的接触过程中,凸显了其知识与文化的优势地位;他们将与农民一道,设计并实现理想的现代乡村的蓝图。

6.乡土文化需要新的精神营养

在一百多年前,梁漱溟提出乡村教师的工作不单单是教书,而在“以阖村人众为教育对象,而尤以推进社会工作为主”,以此为乡村提供理性、道德与正义的源泉。费孝通指出,地缘和血缘旧文化旧的乡村婚姻制度、无为政治和长老统治,使乡村社会保守。即便是在如今城镇化进程中,这些旧文化无一不成为乡村社会发展的绊脚石。如今,乡村教师作为乡村社会中最受尊敬、最有学识的一类群体,不仅传承着中华文化,也逐渐扭转着农民的“旧思想、旧文化”

(二)目的

1.从乡村教师的视角出发,对乡村教师究竟需要具备怎样的专业素质进行调查,乡村教师作为科学知识的传播者,除了要具备一般意义上的知识外,还需要具备丰富的有关乡土方面的知识,尤其是乡村留守儿童问题,留守儿童的教育缺失是城市化带来的严重教育问题,如何促进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是乡村教师必须面对的教育问题。

2.通过对乡村教师现状的调查,了解乡土文化是构成乡村教师的重要内在规定。乡村教师与本土文化有着天然的联系,探究如何以城乡文化统筹融合为发展目标实现城乡文化的良性互动,从而带动优秀乡土文化的传承。

四、调查过程及方法

(一)调查过程

1.调查成员:笔者

2.调查地点:湖北省随州市广水市

3.调查对象:本次调查对象为湖北省随州市广水市周边教师

4.实施过程:调查前进行筹备工作,确立命题角度,维度,中期深入到社会基层调查,并查询相关资料,后期进行整理分析,撰写调查报告

(二)调查方法

此次调查在具体实施上主要采取了访谈法和文献法辅以问卷调查法,笔者走访了多个地方,整个调查过程是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显得有理有据。

1.访谈法:笔者首先设计了访谈提纲,将一些不便于书面表达,主观意识较强但又十分重要的内容列入其中。根据调查者的自身情况和调查的情形,恰当的进行提问,并做好访谈记录。

2.问卷调查法:根据训练营qq群内的调查问卷,了解教师的基本信息,方便以后进行更加深入的调查,从而了解乡村教师的发展与现状问题。

3.查阅文献法:笔者从网上搜寻大量关于乡村教师现状的文章,作为本次调查的参考资料。

五、现状及分析

(一)国家层面

2018年,在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的《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以及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提出的《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等系列文件中,从教师质量、教师素质、教师编制、师资配置、职称考评、待遇保障、社会领域等多个方面阐述了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战略意义、预期目标与实施策略,开展“乡村教师素质提高行动”“重点为边远、贫困、民族地区教育精准扶贫提供师资保障”“优先满足老少边穷岛等边远贫困地区教师补充需要”,明确了新时代民族地区乡村教师职业吸引力提升的方向。随着国家高密度出台相关政策,民族地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已成为国家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乡村振兴战略构想紧密相连。“乡村教师职业吸引力”相关研究成为近年来学界的热点,涌现出一批高质量成果,但仍然存在较大的拓展空间:民族学在研究民族地区乡村教育时虽然涉及师资建设,却没有专门关注乡村教师职业吸引力的成果;教育学、管理学和社会学尽管对乡村教师职业吸引力的现状及策略进行了初步探讨,但缺少直接针对民族地区乡村教师的研究。

(二)教师层面

1.为乡信念的缺失

城乡差距的扩大导致离乡愿望的不断强化,乡村教师渐渐疏离了曾经的乡土情怀。究其原大,这一局面在很大程度上是中村民的价值判断变化所决定的。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城乡之间流动的加快,特别是城市化带来的价值洗礼,导致工资收入的高低成为判别个人价值大小的重要标志乃至唯一标志。而乡村教师的收入普遍偏低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甚至还远远低于农村普通工人的基本收入。再者,乡村教师的学历相对于城市教师而言不占优势,甚至一些乡村家庭的孩子考取大学后,也比乡村教师的学历水平高。因此,乡村教师自然难以成为乡村孩子奋斗的榜样,昔日乡村“最有文化的人”的光环已经黯然失色。此外,乡村教师的人际交往圈子相对狭窄,导致他们缺乏身份认同感和安全感,他们甚至认为自己是“局外人”,也就是既不是“城市人”,又不是“乡村人”。在此情况下,乡村教师无法真正融入乡村的人际交往中,也就很容易缺乏对奢侈之事。乡村的生活 不像城市那样灯红酒绿,而是单 一平淡。若乡村教师没有融入乡村生活,他们势必会时 刻想念城市生活的美好与繁华。 当然,乡村生活条件的落后与闭塞在很大程度上遮蔽着 乡村生活美好的一面。因此,不 少乡村教师想方设法离开乡村,或者从最开始便把乡木 教师这一岗位当作回到城市,抑或是回到县城的“跳板”,这也是近年来一些优秀乡村教 师流失的重要原大之一。根据调查,仅有 28%的乡村教师没有换过工作,72%的乡村教师均有工作变动情况,流动3次及以上的教师占比27%,14%的乡村教师在近3年内有工作流动情况。影响其流动的首要因素是专业发展因素,占比在80%左右,表明乡村教师流动的首选是为追求更高的专业发展 其次是家庭或生活的便利性。 离家更近或者离县 城更近,占比在45%左右;最后是工资收入的影响 因素,表明乡村教师流动的首要目标不是为了获得更高的工资收人。

2.乡土知识的匮乏

乡土知识顾名思义即有关乡土方面的知识,它“使人们能够最有效地利用当地的自然环境”。乡村教师掌握乡土知识,说到底也就是了解农业、农村,了解乡民以及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理想。从某种意义上讲,拥有乡土知识意味着教师在村民心中距离的缩减,教师的外在形象变得可爱、可敬,这样的教师才有可能被村民所接受、悦纳。由此可见,乡土知识是教师融入乡村的重要基础。然而,乡村教师长期置身于单一的乡村环境中,容易被贴上“乡土味”的标签,加速了乡土知识的退化。如有些年长的教师长期在乡村工作,缺少进修和与外部环境交流的机会,知识体系得不到更新,出现长期“吃老本”的现象和知识空化现象。有些教师自身缺乏进取精神,认为现有的知识体系和个人经验足以应对教学,长此以往,教师的知识水平不进反退,与现代的教育教学改革发展不相适应,表现在专业发展水平上停滞不前。与此同时,乡村人员中整体文化层次相对较低也容易造成乡村教师缺乏学习的动力,他们的视野不够开阔,接受新知识、新事物不够主动,特别是对乡村文化知识缺乏主动探求、主动吸纳的意识,造成乡村教师知识来源仅仅局限于课本、教材。由于吸纳新知识不够主动,乡村教师专业知识面得不到扩展,知识更新不足便成为制约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瓶颈。乡村教师知识窄化,使得教师实践性知识变得“孤立无援”,这种片断性、零散性的知识,无法形成整体性、全面性、系统性的知识体系,导致教师只能依靠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教学,无法跟上现代教育改革发展的步伐,从而影响教师教育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六、思考及建议

(一)思考

乡村教师这四个字,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前面二字,乡村代表了乡土知识,乡土知识贮备缺乏与乡土教学意蕴弱化导致乡村教师“无发展”,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特征体现在乡士性,乡土性的专业发展要求教师开展日常教育教学活动需要树立“源于乡土、基于乡上、回归乡土、服务乡土”的教育理念,从乡村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出发,设置教育教学内容,采取适宜的乡土教育教学方法和建立本土化的教育教学评价机制。乡土知识也称地方性知识,是乡村民众在日常生产生活过程中所掌握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知识综合,具有教化育人、乡士资源保护、生产生活指导、文化传承等功能,此外,也是乡村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所必须具备的知识贮备。只有乡村教师掌握了一定的乡土知识,才能融入乡土生活,基于乡土场域进行因材施教,才能有利于乡村儿童身心和谐全面发展,同时培养儿童的乡土教育意识和乡土教育情感。此外,在当下以城市取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中,乡土价值的遮蔽和乡村文化的荒漠化以及由此而来乡村教育文化基础的瓦解,回归乡土成为乡村教育课程设计的必要主题。换句话说,乡士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对于乡村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至关重要。倘若乡村教师乡士知识和乡土课程能力被遮蔽,就会导致乡村教师盲目崇拜城市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丢掉了乡村教育最本真、最朴实的东西,乡村教师无论是课程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向城性”比较明显,没有基于乡村教育实际情况出发,未能挖掘乡村教育的独特内涵和意蕴,盲目追赶城市的教育节奏和忽视乡村教育价值容易导致乡村教育处于“空中楼阁”的处境,因此,回归乡土、回归乡村教育本真,多听听儿童内心世界的声音,采取针对性、实效性的乡士教学模式,才是当下乡村教育回归原点的关键。

(二)建议

笔者的知识面还比较浅薄,对于乡村教师的改善没有实质性的建议,但对于如何保住优秀乡村师资力量,改善乡村教师流失现状,在社会、政府方面还是有一些感想。

第一,薪资是职业吸引力最外显的信号,通常是人们选择职业时首先关注的因素。要稳定民族地区乡村教师,其薪资水平在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公务员平均薪资收入水平的基础上,要达到当地中等偏上水平。部分财力不足、发放教师薪资确有困难的民族地区,仅靠地方(州)县级财政难以承担相关费用。为此,需要健全民族地区乡村教师薪资长效联动机制,优化经费投入结构。同时,乡村教师的薪资大都取决于职称,教育行政部门要适当地向民族地区乡村教师倾斜职称指标,提供优先评优、晋级的机会。

第二,完善高原高寒等环境恶劣、艰苦边远地区乡村教师特殊津贴制度,分类发放乡村教师特殊津贴,逐步提高补贴标准。财政部和人事部颁布的《关于实施艰苦边远地区津贴的方案》曾发挥了良好的作用,但对于解决当前民族地区乡村教师职业吸引力薄弱问题仍显力度不足,其规定的津贴标准偏低、补偿性不强,并非专门针对民族地区乡村教师。民族边远地区乡村教师特殊津贴的额度至少要达到全国教师薪资平均水平的一半以上,才有可能稳定师资队伍、吸引更多人才。

下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困境与突围吴云鹏

第三,进一步健全民族地区乡村教师的福利保障制度,完善乡村教师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子女教育和交通补贴等福利保障制度,教师医疗同当地国家公务员享受同等待遇,定期开展教师体检,因地制宜安排教师休养。住房是民族地区乡村教师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继续实施乡村教师“安居工程”、“公转房”等项目,制定乡村教师纳入保障性住房建设统筹安排的政策。

七、结语

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国进入新时代 后党和政府力图破解乡村发展困局的伟大之举,不 仅从整体上为乡村现代化勾勒出壮丽的蓝图,还为乡村教育的发展铺平了道路。同样,只有在发展乡村教的基础上努力实现城乡教育差距的缩小,才是乡村教育现代化的最佳出路。总体来说,在中国特社会主义新时代,乡村教育的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乡村教师的专业成长也因此边迈入了更广活的天地。在此背景下,一方面,国家相关部门应当继续加大对乡村教育的支持力度,补齐乡村教育这块教育发展的“短板”,让乡村教育更富有魅力和吸引力;另一方方面,乡村教师应该抓住百年未有之机遇,在乡村教育中找到自己的职业归宿,不断提升入人的专业素养,进而为乡村振兴的具体实践贡献应有力量。

[参考文献]

[1]欧阳修俊,谢银燕,童雨欣.民族地区乡村教师发展的文化困境与突破[J].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22,42(03):40-48.

[2]吴云鹏.乡村振兴视野下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困境与突围[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01):81-89+195.

[3]姜学艺.乡村教师缘何流失——人性假设理论视角的阐释[J].现代中小学教育,2022,38(05):68-72.DOI:10.16165/j.cnki.22-1096/g4.2022.05.015.

[4]邓伟,钟尚润.乡村教师职业认同感研究——以欠发达地区乡村义务教育青年教师为例[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6,37(02):100-105.DOI:10.13698/j.cnki.cn36-1037/c.2016.02.027.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0995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

相关内容

踏访民间觅乐舞,匠心复原呈八佾

1月10日,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儒风摆渡人”实践队队员来到曲阜文化传媒公司彭门创作室,探寻最高祭祀礼仪八佾舞的风采。实践队员在前期进行了充分讨论,明确每位队员的分工,并通…… 佛尔云耳 曲阜师范大学查看全文 >>

传承篆刻技艺,弘扬中华文化

1月12日,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儒风摆渡人”实践队来到曲阜著名篆刻家张博老师的工作室了解、学习篆刻艺术。张博老师自幼拜师学习篆刻,习印二十余载,为实践队员们细致讲解了篆刻…… 佛尔云耳 曲阜师范大学查看全文 >>

推荐内容

踏访民间觅乐舞,匠心复原呈八佾

1月10日,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儒风摆渡人”实践队队员来到曲阜文化传媒公司彭门创作室,探寻最高祭祀礼仪八佾舞的风采…

传承篆刻技艺,弘扬中华文化

1月12日,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儒风摆渡人”实践队来到曲阜著名篆刻家张博老师的工作室了解、学习篆刻艺术。张博老师自…

品味泰山古法豆腐,传承千年豆香文化

【管理学院寒假社会社会实践】品味泰山古法豆腐,传承千年豆香文化(通讯员:高志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继民俗传统,兴文化之光

(通讯员:柴佳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历史发展中积累下来的宝贵财富,具有丰富的内涵…

净社区环境,传邻里温情

中国青年网青岛1月21日电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社区是居民生活的核心场所,它承载着人们的喜怒哀乐,也见证着城市的繁荣与发展…

最新发布

星火课堂实践团工作布置会
为做好三下乡前期工作安排,让每位成员各司其职,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星火课堂实践团于6月16日上午十点在博学楼110教室召开星火课堂实践团工作布置会,本次会议由队长匡开胜主持,星火课堂实践团全体成员参与…
青春献礼二十大,砥砺报国实践行 ——被服务村民对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活动认知现状与满意
【摘要】:三下乡”即有关文化、科技、卫生方面的内容知识在农村普及,促进农村文化、科技、卫生的发展。大力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是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具体体现,2022年2月,中央宣…
电信诈骗形势严峻,防诈普及迫在眉睫
当前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形势严峻,已成为发案最多、上升最快、涉及面最广、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的犯罪类型。其中,刷单返利、虚假投资理财、虚假网络贷款、冒充客服、冒充公检法等5种诈骗类型发案占比近80%,成…
学习乡村师德楷模,助力乡村教育振兴——有关乡村教师现状调查及科学研究
【摘要】兴国之希望在于教育,教育之希望在于师资。我国有全世界数目较多、规模最大的农村教师团队,农村教师在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科教兴农”及其农村的文明创建发挥重要作用。基本建设高水平的农村教师团…
青春献礼二十大,报国砥砺实践行 ——被服务村民对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活动认知调查
【摘要】:三下乡”即有关文化、科技、卫生方面的内容知识在农村普及,促进农村文化、科技、卫生的发展。大力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是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具体体现,2022年2月,中央宣…
传乡村教师之精神,促乡村教育之发展——基于寻访最美乡村教师的调查
【摘要】乡村教师对推动乡村教育事业发展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乡村教师常常被称为“辛勤的园丁”、“蜡炬”、“春蚕”等无私奉献的事物。乡村教师是一个光荣又普通的职业,担负着传播知识、普及教育、培育农…
宣传反诈知识,打击网络犯罪
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电信网络诈骗高发。尤其在高考后的假期期间,高考诈骗屡禁不绝,在相关部门解决诈骗犯罪的同时,提高群众的诈骗防范意识也同要重要。为了提高群众防诈骗意识与反诈…
访师,得识
在知道要去寻访最美乡村教师的那一刻开始,我便决定要去我的母校——一所农村的希望学校,去那里寻找最美乡村教师的痕迹。由于疫情形势仍然较为严峻,我的母校——广水市八一学校,采取了严格的封闭式管理。…
献礼二十大,非遗颂风华
献礼二十大,非遗颂风华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一颗耀眼的明珠,展示着我国五千年文化的辉煌与灿烂。但是,随着经济、社会…
山东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研究院)“寄青春”二十大精神宣讲队—山东潍坊社会实践记2
社会实践是理论与实践的最佳结合点,可以帮助同学们在实践中得到成长,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知识水平。2022年8月2日,秦一平同学收拾好书包踏上了线下宣讲的车程。十几分钟后秦一平同学到达了山东省潍坊市昌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