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日,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文博外译与传播分析调研团赴山东博物馆正式展开线下调研,队员们重点参观了《鲁王之宝》《山东历史文化展》等展览,收集了大量中英文翻译资料,对省博文物翻译形成了更清晰的认知并进一步明确了后续的调研内容。
“线上+线下”双调研,品鉴《鲁王之宝》
在本次走访之前,团队通过多次线上会议以及头脑风暴,确定了“线上+线下”双调研模式。其中,线上调研主要侧重于山东博物馆的中英文官网与故宫博物院、大英博物馆等同类博物馆官网的异同点对比。经过两周的前期调研,队员们发现,由于山东博物馆的展览众多、展品复杂,全面分析难免流于空泛,很难做到具体深入。因此,考虑到山东省的地缘优势以及展览特点,团队最终决定以《鲁王之宝》常设展为主要调研对象。
《鲁王之宝——明朱檀墓出土文物精品展》展出的是明朝第一代鲁王朱檀墓中的出土文物。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为了巩固其江山统治,将其23个皇子分封到各地为藩王,朱檀是他的第十子,封为鲁王。朱檀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出生,自幼好诗书礼仪,礼贤下士,博学多识,甚得朱元璋喜爱,十九岁服丹药毒发伤目而亡,谥号“荒”。
1970年至1971年,由山东省博物馆主持,对位于现山东省邹城市与曲阜市交界处九龙山南麓的鲁荒王陵进行了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如冕冠佩饰,家具服装、笔墨纸砚、琴棋书画、彩绘木俑等等。这些文物既是鲁王朱檀王府生活的真实缩影,也反映了明朝时期高超的工艺制作水平,而且填史补阙,对于研究明初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具有非常重要的资料价值。
在本次调研中,文博外译与传播分析调研团首先对本展览进行完整的参观,结合语音导引,对服饰、起居用品等多类文物进行全面了解。接下来,队员们分工收集展内的英译介绍资料,以备后续分析使用。最后,成员们重点研究了作为十大镇馆之宝之一的九琉冕,对其外观、渊源以及中英文介绍展开讨论。
察翻译一隅,知前路方向
通过本次实地走访,文博外译与传播分析调研团对山东博物馆的外译工作形成了更加具体的认识。队员们发现,部分展馆有展牌翻译和文物名称翻译,而有的展馆却只有前言介绍部分的翻译,文物名称翻译部分空白,例如《明清瓷器展》《山东历史文化展》等。同时,经过多展馆对比,队员们发现展馆之间翻译水准存在较大差异,部分展馆不仅在文物介绍方面存在较大空白,已有翻译部分也较为粗糙。在该情况下,不懂中文的国外游客很难享有良好的游览体验。
经过商讨,调研团制定了咨询山东省博物馆专家的具体问题清单,主要涉及文物翻译和审校流程、外国游客情况以及针对高校外语学生的建议等。在咨询专家的同时,队员们将继续跟进线上的资料搜集以及官网分析,并分批赴山东博物馆进一步进行线下调研。
在本次调研中,成员们展现了积极认真的工作态度,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以及追根问底的探究热情。文博外译与传播分析调研团将不负初心,继续奔赴!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1059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