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在古代丝织物中是代表最高技术水平的织物,而南京云锦则集历代织绵工艺艺术之大成,列中国三大名锦之首,元、明、清三朝均为皇家御用品,因其丰富的文化和内涵,被专家称作是中国古代织锦工艺史上最后一座里程碑,公认为“东方瑰宝”、“中华一绝”,也是中华民族和全世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云锦制作工艺中集结了中华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为了解云锦故事,感受锦绣风韵,“走访工艺传承人,点亮工匠之精神”实践团开展了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实践。
(一)实地考察得新知,锦绣风韵动人心。
6月21日,“走访工艺传承人,点亮工匠之精神”实践团来到南京云锦博物馆,通过参观博物馆对于云锦的历史以及制作工艺有了更为全面的了解。云锦的生产工艺极其复杂,主要包括设计、挑花结本、原料准备、造机、制造等五大工序。南京云锦自元代以来就主要为上层统治者服务,制作中不惜工本代价,追求精益求精,云锦达到了织锦工艺登峰造极的地步。云锦的原料准备上是有所讲究的,其配色浓艳而大胆,本身就表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其中,挑花接本技艺的工作原理也被现代计算机原理借鉴,对于世界的文明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博物馆中,实践团看到了两位师傅在使用提花木机,双方默契配合,提花工坐在织机上层,负责提升经线,织手坐在机下,负责织纬、妆金敷彩。经过了解得知一天仅能生产5至6厘米,但这种工艺至今无法用机器替代。其操作难度以及对于技术的要求都是很高的。实践团成员在观察两位师傅的工作中对于云锦的织造有了更为清楚的认知,云锦的技艺复杂精细,整个流程需要耐心与韧性,这就要求手工艺人能坐的住板凳,坚持磨炼技艺的匠心。正式因为手工艺人的代代传承,精益求精,才有了中华儿女所为之流连的锦绣风韵。坚守住初心,放能守得云开见月明。
在参观中,实践团也了解到,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十分重视云锦技艺的保护与传承。1957年江苏省政府批准成立了“南京市云锦研究所”,使云锦也获得了新生。参观完博物馆,实践团走进了云锦文创店,欣赏到了精美的作品。如今,在新时代,南京云锦研究所作为非遗云锦的传承保护单位,有责任将继续南京云锦技艺弘扬与传承,说好非遗故事、说好云锦故事,让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人热爱非遗、热爱云锦,形成强大的文化自信。同时,更要时时考虑如何将云锦产业做大、做强,使云锦更融入现代生活。
(二)手工艺人讲心得,细微之处见匠心。
为进一步了解云锦文化,实践团联系了南京云锦博物馆的工作人员,由于工艺老师外出办展,实践团无法线下采访,于是实践团根据工作人员发来的采访视频了解云锦的背后的故事。从杨师傅的采访中,实践团得知之前研究所是很小的,之后规模才慢慢扩大。杨师傅十几岁左右就跟着六十多岁的师傅们学习,从业四十多年了。谈及对非遗传承人的身份,杨师傅认为一定要把自己学到的技艺传递给下一代,传承并发扬光大。也提到过有些徒弟因为劳动量太大太累中途放弃,虽然可惜,但难能可贵的是,还是有人愿意比如像杨师傅一样坚守初心,矢志不移。谈及云锦的独特之处,杨师傅也提到了云锦主要作为御用品,并且在三大名锦—云锦、蜀锦、宋锦中,云锦使用“通经断纬”的技术,在一个纬线上十朵花颜色能织成不一样的,但是蜀锦、宋锦就不行,只有云锦可以达到这种要求。对于云锦的发展前景的,杨师傅提到比如应用于绘画中,目前也是有和画家合作的,将画家的画织出来,目前市场的反应还是不错的。当谈到对云锦的感受,杨师傅说因为热爱,所以坚持。四五十年的光景,因为喜欢才继续去把云锦传承下去,唯有热爱可抵岁月漫长。匠心也是在漫长的岁月中打磨,融入一幅幅呕心沥血的作品,呈现出云锦的绝代风华。看完杨师傅的采访视频,实践团成员也对自己的实践充满斗志,是的,热爱才能持久。愿每一位中华儿女对优秀传统文化保持敬畏之心,用热情拂去时间的蒙尘,传承匠人精神,守护历史瑰宝。
云锦是南京的,也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将匠人精神发扬光大,吸引更多青少年关注和了解云锦,甚至愿意成为传承人,是“走访工艺传承人,点亮工匠之精神”实践团的初心。历史的长河滚滚向前,但锦绣的风韵一直熠熠生辉,保护好和传承好优秀文化遗产,是历史赋予时代的我们的使命。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1059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