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开拓视野,丰富暑假生活,我于2022年7月加入浙江农林大学“筑梦乡村 共赢未来”暑期社会实践团。实践期间我们团队走访了杭州市临安区和嘉兴市乌镇镇的多个村庄,感受乡村的文化内涵,探秘乡村的建设发展之道,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乌镇镇陈庄村的竹编文化。
在正式走访前,我们查阅了相关资料,对乌镇竹编作了大致地了解。我了们解到乌镇西栅景区的标志,那个五米高的印有“乌镇”二字的巨扁便是出自乌镇竹编的嘉兴市级非遗传承人钱鑫明和妻子沈月文之手,耗时两个月。因此,在即将见到钱鑫明本人前,我们既欣喜又期待。
实践当天我们在陈庄村村干部钱方圆的带领下来到钱鑫明先生的工作室,工作室面积40平方米左右,整体风格朴素雅致。刚一进门我们就被地上铺展开来的长长篾丝所吸引,看似柔软的篾丝,依然有着属于竹的坚韧,它们随着钱老先生的手指纵横交错,成为精美竹编工艺品的一部分。采访开始前,我是有些许紧张的,但钱老先生幽默随和,我紧张的心情随着他温和的语气和明朗的笑容烟消云散。
通过采访我们了解到钱老先生出生于竹编世家,他从小对竹编耳濡目染并从15岁正式跟随父亲学习竹编,此后竹编便成为他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谈及自己学习竹编的经历,钱老先生的脸上流露出幸福愉悦的神色,我们可以真切感受到他对这份事业的热爱。但是当我们问到竹编手艺的传承与发展时,钱老先生不免有些伤感,“竹编这门技艺,距今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曾经,小到竹筷,大到竹榻、凉椅,乌镇人的生活离不开竹子的身影。然而,塑料的出现,使得竹制品渐渐淡出了乌镇人的视线,陈庄村内的篾匠也所剩无几。原来的竹编好似一座大山,郁郁葱葱一片茂盛,然而现在只剩下几颗星星点点的芽。”沉默片刻,钱老先生的脸上再次挂起了笑容,“好在我的两个儿子都很有耐心,愿意学习并传承这门手艺。”对于竹编工艺品的盈利,钱老先生坦言收入并不多,他还幽默地说,虽然姓钱但自己似乎跟这个姓氏没有太大的关系,自己应当叫“钱不多”。但是他会坚守在传承人的“岗位”上,将竹编作为自己毕生的事业,不为盈利,只求能让更多人认识并爱上传统竹编和传统手工艺。说到这里,眼前这个清瘦的老人的形象在我心中顿时高大起来,我的内心泛起一阵感动,我感受到了他对竹编手艺的热爱与坚守,感受到了他的匠心与纯粹。
采访完钱老先生后,我们来到了工作室隔壁的展厅。展厅里面贴着竹编工艺品的制作流程,陈列着格式各样的竹编精品。其中最醒目的是一排排摆放整齐的竹制小椅子,这些小椅子保留了竹子的基本形态,颇有文化意蕴,色泽莹润,大气雅致又富有生活气息。在诸多精美的展品中,我最喜欢的是竹编饰品,时尚个性且寓意美好,比如装饰和实用并重的梅鸭子耳环、寓意着百事吉祥、万事大吉的百结发簪。
参观结束已至黄昏,即将离开前我在钱老先生的工作室前驻足。此时工作室中仅余他一人,他全神贯注地让篾丝在他的指尖纵横交错,落日的余晖透过窗前的竹子斑驳地洒在他的身上,洒在他布满茧子的手上,我一时间有些恍惚,眼前这个历经岁月洗礼的剪影在蓦然间变成了青涩的少年,篾丝在他的指尖纵横交错……感动与敬意再次涌上我的心头。
当晚回到酒店,我认真思考了竹编手艺的传承问题。查阅了相关资料,我认为竹编手艺的传承重在宣传与创新。我了解到竹编是我国的传统民间手工艺术之一,旧时竹器与人们的生活是如影随形的,簸箕、箩篼、刷帚、火棍、淘箩、蒸笼、筲箕、塘畚、阳帽、提篮以及暑天乘凉的篾枕、竹席、竹床等等是竹器与人们生活密切联系的生动写照。我想或许可以通过打造一档历史文化+竹编的精品电视节目使竹编手艺走入大众视野,让更多的人感受到像钱老先生这样勤勤恳恳的手艺人的热忱与匠心,爱上竹编文化。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1061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