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学习活动——红星不灭,精神永存
2022年8月4日,河南工业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红星不灭,精神永存”的社会实践活动在疫情的影响下以原定的线下集体的形式更改为线上分工协作的形式来完成的。虽然小组成员不能及时地联系彼此,但每位同学都有着极高的个人能力和专业素养,又快又好地完成了这次特殊的社会实践任务。
在此期间,小组成员就近参观了当地的红色文化中心或者先烈的纪念馆,同时响应了国家的号召,积极投入到抗疫的队伍中来,为当地的抗疫贡献了自己微薄的一份力;最后一天小组成员在线上浏览了红色网站,如中国共产党员网(www.12371.cn)以及社会观察网(www.588110.com)等,在此期间小组成员确确实实收获了以往都不曾了解的知识。这三天小组成员采取线上线下轮动,讨论发表感悟等形式,重温了中国共产党自建党以来的传奇经历。
第一天,小组成员们驱车前往南阳的唐河革命纪念馆。出生在新时代的小组成员们知道那段峥嵘岁月,也从老一辈人口中得知那段一穷二白但人人锐意进取、破旧立新的光辉岁月。直到今天,小组成员们再一次近距离地走近了记录了那一段历史的地方。古人有云:“温故而知新”,确实是这样的。当小组成员们再一次走近它时,小组成员们又发现了小组成员们不曾了解到的光辉历史和高大的品格。
唐河革命纪念馆正如其名,是在唐河解放64周年落成的纪念解放的建筑。它的附近便是中国当代哲学家教育家——冯友兰的纪念馆,南面有着湿地,树木郁郁葱葱,人不算多,尽显安谧祥和。广场上有着象征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的大型烈士群雕像,生动逼真,栩栩如生。上面伫立着的伟岸,意气风发的革命者,下面正是记录他们不朽事迹的“永远的丰碑”。小组成员们看着那些英雄们的生平,短短的几句话,说尽了一个人的一生,却也说不尽一个人的一生,历史书没有写下他们的名字,但是史册里他们的事迹永远熠熠生辉。
疫情当前,没有人可以置身事外,十几亿人都是这场战斗的战士,小组成员们作为河南工业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的星银队实践小组的成员,有责任也有义务以抗疫者身份投身于这场战斗中来。为祖国早日回归正常秩序做出努力。
由于小组成员们加入的地方老年人比例较高,在目前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有很大一部分老年人是无法及时跟上科技进步的步伐的,作为新时代的知识青年,小组成员们一定要帮助老年人,苦留给自己,把方便留给他人。小组成员们为老年人解决手机操作问题以及未携带身份证的问题,也贴心地为未戴口罩的人准备好了口罩。一天下来,小组成员们累得腰酸背痛,试想一下小组成员们仅做了一天就如此,那那些时刻冲在一线的医护人员呢,他们肯定更加劳累辛苦。所以借此机会所有的小组成员想为广大的医护人员表达全体小组成员最深的敬意。
疫情当下,稳住心态,不做谣言的“制造者、信任者和传播者”。为清朗、和谐、安全的社会环境而出力营造,以党为中心,听党话跟党走。小组成员相信属于小组成员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就在前方!
在实践的最后一天,小组成员将党史学习作为本次实践的最后一项,这一天小组成员采访了于老。出乎小组成员意料的是,小组成员本以为老一辈的党员都是不苟言笑,雷厉风行的人,而于老却是充满活力,热情的同志。
当小组成员叩响他的家门时,小组成员看见有一块“光荣之家”的荣誉牌笔挺地站立在门楣之上。原来于老不仅是一位优秀的老党员,还当过人民子弟兵。这让小组成员更加敬佩,同时小组成员也更加紧张,小组成员在想,如此一位老一辈革命同志,会不会觉得小组成员的采访仅仅是走形式而拒绝接受呢。正当小组成员犹豫之时,于老开开了门,不同于小组成员印象中老同志的面貌,小组成员见到的是一位精神矍铄,热情的老人。他牵着小组成员的手,把小组成员领进了客厅。先开始小组成员局促不安,慢慢的,随着采访的进行,小组成员们也放下心来。对于小组成员提出的问题他一定是有问必答,而且还讲述了年轻时做过的事情。小组成员都震惊于他能把抗险救灾说的如此轻描淡写,在小组成员心中,这种事情是人生中能宣传一辈子的事情。疑惑之中,于老深情地对小组成员说:“咱们入党啊,不能逐利不能贪名,老老实实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也正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成了于老当时入党的动机,于老年轻时就是想把国家建设起来,让人民过上好日子。”当时于老的眼中闪着光,小组成员仿佛又看见了一位充满斗志的中华好儿郎正撸起袖子,用力砸出来了如今繁荣富强的国家。这次,换小组成员热泪盈眶了。
当小组成员走出“红色小屋”时,于老嘱咐小组成员一定要好好学习,未来建设出更加繁荣富强的中国,小组成员记住了,同时,青年人不会让他,和老一辈的革命家失望的。将来属于小组成员,小组成员要把它建造成绚丽夺目,独一无二的时代。诸生共勉!
(撰稿人:河南工业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红星不灭,精神永存”社会实践团队)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1091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