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非遗文化,品味酒韵悠长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所有人类的共同宝藏,是各族人民世代智慧的结晶。为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响应新时代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号召,曲阜师范大学铸魂弘梦调研团开展了一系列学习和弘扬非遗文化的活动。我作为调研团青岛分队的队员之一,于7月15日参观了即墨老酒博物馆,对家乡的即墨老酒传统酿制工艺进行了实践调研,使我感悟颇深。
精益求精,佳酿自成
踏入博物馆,映入眼帘的便是“即墨老酒,黄酒北宗”八个大字,展现出对即墨老酒传承至今的地位之肯定。酒的诞生是一次偶然,而即墨老酒的经久不衰则有它的必然性。对古法酿造工艺的传承恪守,对产品品质的精益求精,便是关键所在。
即墨黄酒厂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即墨老酒传统酿造工艺已传承千年,千百年来,在严格按照‘古遗六法’传统酿造工艺要求的同时,一代又一代的酿酒师傅在实践中摸索总结出了纯正北派黄酒酿造诀窍——“守六法、把六关”。“守六法”即:黍米必齐,曲蘖必时,水泉必香,陶器必良,湛炽必洁,火剂必得;“把五关”即:煪穈、糖化、发酵、压榨、陈储。品质的好坏在毫厘之间。要守好法,把好关,必须反复实践,深入钻研,做到炉火纯青。正是师傅们的精益求精,始终秉承着“工匠精神”,才造就了酿制工艺的不断改进以及酒质的提高。而我们青年人也要学会在实践中精益求精,强素质、长本领,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造就不平凡,贡献一份微薄之力。
继承创新,方得始终
在产品展区里,我见识到了许多即墨老酒创新产品。即墨老酒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韩吉臣师傅认为,即墨老酒传统酿造工艺传承久远,底蕴深厚,未来的一切创新都需要在传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进行。在生产一线不断总结传统经验的同时,韩师傅不断加强理论学习,积极参加行业标准研讨,及时掌握行业发展动态和技术创新动态,加快新技术新成果的孵化应用,比如新型糖化机、酿酒窖炉、节能改造、分罐等新技术的应用,继承创新了“古遗六法”传统酿造工艺,使老酒的产量和质量都有所提高,全面促进了即墨老酒事业的发展。因此,应当认识到,中华传统文化是在不断地继承与创新中发展的,我们要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对待。“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没有了继承便是无源之水,而没有了创新便是一潭死水,只有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才会带来真正的“清如许”。
岁月沉淀,酒韵悠长
博物馆的地下酒窖里储存着上千罐老酒,讲解员介绍说,经过窖藏的年度老酒最少需要5年,大多需要15至20年,封坛用荷叶、玉米皮先把坛口罩上,再用泥坯封住,保存到阴凉恒温的酒窖里,这种封坛和储存方式使酒品更为醇和,存放数十年愈陈愈香。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我品尝到了醇正的即墨老酒。正所谓杯小乾坤大,壶中日月长。不同于洋酒的浓烈、辛辣和宿醉感,即墨老酒集甜、酸、苦、辛、鲜、涩六味于一体,入口绵软却有点生涩,细细品味酸苦涌上心头,咽下喉咙的时候先是辛辣,最后才是润满口腔的甘甜。一杯老酒的五味杂陈,诉尽了百味生活经数代人努力穿越千年的味道,也与中华民族的“忠孝”精神一脉相承。我们的生活里会酿出许多浓郁的佳酿,入口醇香,回味悠长。作为青年大学生,我们应该学会在酒韵中品味生活,希望能在平凡的人生中酝酿出波澜起伏的生活。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次实践调研,使我对家乡的即墨老酒传统酿制工艺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体验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同时,我们青年人应该担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敢于担当,勇往直前,为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贡献青春力量。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1100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