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里木大学学子三下乡∶达瓦孜初体验,走进新疆非遗
中国青年网伊犁8月11日电(通讯员 张耀辉)7月1日,塔里木大学在综合楼门前举行2022年“万名师生下基层”暨社会实践活动出征仪式。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为响应党的号召,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对非遗文化的学习传承中,推进文化润疆工作,让更多的人感受非遗魅力,塔里木大学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 “体悟非遗之美,助力非遗传承” 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正式启动。
人间百年无觅处,立马解鞍白水魂。7月4日晚上,团队一行人走在阿克苏老街上,夏日凉风习习,吹得人心旷神怡。在阿克苏老街,这里的每一处建筑,每一个老物件,每一件装饰,每一道美食都能深深地吸引每一个人的目光,为了可以更好地学习体会传统工艺,让更多人看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的精魂,延续百年不灭的传统工艺,实践团队参观了民族乐器、民族服饰等等传统非遗工艺体验店,在参观的过程中体验传统工艺,与许许多多的游客共赏,体味到了传统工艺的独特魅力。在夜市里面也观看到了维吾尔族一种古老的传统杂技艺术——达瓦孜(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达瓦孜传承人双手紧握平衡杆,稳稳站在数十米高空的绳索上,在技巧上,除了表演俯仰身躯,前进后退,舞蹈翻腾之外,又创新了一些更难的动作,脚踩绷紧的绳索在高空或跑或走,或跳或躺,随着音乐的节拍,接连做了好几个高难度动作,引来观众阵阵喝彩,场面热闹非凡。
图为达瓦孜表演。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周佳伟 摄
在实践团队对游客做达瓦孜相关调查问卷的时候,从收集到的数据来看,“达瓦孜”历来深受各族人民群众的喜爱,以其悠久的历史、精湛的技艺和惊险的表演流传至今。达瓦孜表演是新疆维吾尔族勤劳勇敢的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但大多数人只是在网络上看到过达瓦孜表演,并没有深刻的理解,只有少数维吾尔族人知道达瓦孜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践团队一边做达瓦孜相关的问卷调查,一边向游客普及介绍达瓦孜表演,让游客们对达瓦孜有一个更深层次的认识,引导游客去向身边朋友宣传达瓦孜,真正让达瓦孜走出新疆,吸引更多的人来新疆旅游,落实推动文化润疆、旅游兴疆工作。
图为达瓦孜表演。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张耀辉 摄
实践团在采访达瓦孜传承人过程中,他表示训练很累,也很危险,曾经也想过放弃,但文化需要传承,总有人要去做这个传承人,因为热爱,所以坚持,他坚信他的努力会让更多的人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达瓦孜,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达瓦孜走出去。他心底始终记着阿迪力说过的一句话,每一次失败都更接近成功。“有一次演出的时候,台下的观众特别多,我一紧张就从上面摔下来了,有好几次我就想放弃,不想学了。今天在舞台上,面对舞台和观众,我已不再是从前的那个小孩子了。”他希望今后,继续传承和发扬新疆达瓦孜技艺,让更多的人了解大美新疆山河和优秀文化。
在实践过程中,实践团了解了更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收集到的信息可以得出,非遗的文化往往是需要从小就开始学习的,是受到上一辈人的潜移默化的,实践团成员们不仅对那种久违的民艺精神产生敬畏之心,也为民间美学传承人的那份坚持与坚守而赞叹。而现在大部分年轻人则认为学习那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不能当饭吃,导致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继无人。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青年一代应该多去了解非遗,给非遗更多的展示机会,多一分生存的空间。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当青年人主动担起重任,真正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绣的传承和宣传中去,那么即使现在的人逐渐老去,文化依然能得以延续。
项目指导老师王婷婷说,“对这些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好的保护未必是对它们记录记载,关键在于我们这一代的演绎,正如对达瓦孜最好的保护未必靠写在史书上,而是靠达瓦孜传承人的演绎。文化瑰宝穿越历史,重现旷古遗音,于文化本身,这是非遗的幸事,于我辈,亦是传承发扬的重任。”通过此次实践,实践团队深知青年一代作为作为先进文化的传承者,具有广泛的科学文化知识面和较强的学习新事物的能力,如果青年一代都能发挥自身所长投身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习、宣传和传承工作中,必将对文化润疆工作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图为暑期三下乡“体悟非遗之美,助力非遗传承”社会实践团和指导老师出征仪式合照。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吴昊 摄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1121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