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传承非遗成果,品八方非遗美食
中国青年网阿拉尔8月17日电(通讯员张耀辉 吴昊)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遗保护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增强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学习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塔里木大学的胡杨学子组成了“体悟非遗之美,助力非遗传承”小队,由项目指导老师王婷婷带队去阿拉尔市文化馆参观“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展,赏传承非遗成果,品八方非遗美食。
活动现场,非遗项目的实物展示,吸引了大量群众观看,实践团队现场体验了竹子编制和香囊缝制,品尝了非遗美食,感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产生了对非遗文化的热爱。据讲解员介绍它集展览、展示、体验等功能于一体,展览内容涵盖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民俗、传统美术、传统手工技艺等众多门类,以实物、文字、图片、等多种形式展示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实践团队在这些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看到了先人的智慧,也加深了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为暑期“三下乡”对非遗的调研社会实践活动奠定了基础。
图片发自中青校园App
图为实践团队参观非遗成果展。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吴昊 摄
在实践过程中,讲解员首先向实践团队介绍了新疆和新疆地区的非遗文化,“新疆地处中国西北、亚欧大陆腹地,是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枢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多民族文化在这里荟萃,为这里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也保留了独特的艺术魅力。目前,新疆已公布的非遗代表性项目有4640项,其中,‘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玛纳斯’等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
在采访讲解员过程中,讲解员以非遗传的皮雕艺术为例,介绍了与创作者沟通的故事。讲解员说,“我们通过传承人了解到,皮雕艺术起源于草原游牧民族,因为牧场是皮革的主要来源地,所以皮雕工艺在游牧民族中保留发展较好。在新疆游牧民族的生活中,随处可见皮革制成的生活必需品和装饰品。这一来源于草原的工艺,也是牧民生产生活习俗与审美观念结合的产物。新疆的皮雕艺术有着独特的地域特点和创作题材,如新疆各民族独有的花纹、音乐,及一些动植物都很有特色,而这些正是皮雕创作的源泉。多年来,皮雕传承人始终坚持从新疆各地挖掘民间皮雕技艺。”传承人说: “我能做的就是通过我自己的努力,让那些几近失传的民间皮雕手艺重新‘复活’,不仅能传承下去,还能为当地民众创造价值。
实践团队通过对现场一些非遗传承人的采访,团队成员了解到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源远流长的历史以及手艺传承所面临的现实困境,更看见了传承人的坚守与热爱。对于老一辈传承人来说,这不仅仅是艺术的美观,更是他们心中的一种精神寄托,在这背后更多的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和中华人民智慧的结晶。在实践团队对游客做调查问卷的时候,从收集到的数据来看,新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历来深受各族人民群众的喜爱,以其悠久的历史、精湛的技艺和惊险的表演流传至今。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连结民族情感、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希望每一位青年都力争成为非遗文化的保护人、传承人,为保护新疆的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团队指导老师王婷婷强调。
在实践的具体阶段,实践团队一边做相关的问卷调查,一边向游客普及介绍新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游客们对新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一个更深层次的认识,实践团队引导游客去向身边朋友宣传新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真正让新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出新疆,吸引更多的人来新疆旅游,落实推动文化润疆、旅游兴疆工作。
通过发问卷及访谈,实践团队了解到近年来人民群众参与非遗保护的积极性日益高涨。每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的相关活动主题鲜明、丰富多彩,成为人民群众享受文化成果的重要节日。但与此同时,当前非遗保护工作中也存在不少问题,非遗项目申报与入选过程中评价标准不一,主观性性强,非遗入选项目鱼龙混杂,部分非遗项目后继无人,如何实现非遗保护成果为人民共享、推动非遗保护与精准扶贫、就业增收相结合等等仍是未来需要攻克的重点与难点。
通过此次实践,实践团队深知,身为新时代青年,应提升自己对非遗文化的认识,学习新的知识,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做好宣传工作,让更多的人了解认识国家的“非遗文化”,进一步地提升广大群众的文化涵养,坚定文化自信。
图片发自中青校园App
图为实践团队实践结束后合照。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张耀辉 摄
一审编辑杨梦凯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1127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