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晓时分,晨光熹微,为了更加深入体验指尖匠心工艺,传承非遗薪火,曲阜师范大学工学院匠心筑遗调研团在7月11日于山东临清贡砖基地进行参观交流。当我们来到了临清市魏湾镇贡砖文化传播基地时,这里已热闹非凡。师傅们有的在摔泥、有的在搬砖、有的在清窑……十几个窑匠正在场院里忙碌着,离他们不远处整齐摆放着近2万块如小石板一般大小的青砖。
“北京的城,临清的砖。”明清时期五六百年的历史长河中,临清砖因其质地坚硬、经久耐用等特点,逐渐成为修建宫殿城墙的特供用砖,北京的紫禁城、明十三陵、天坛等皇家建筑都用了临清砖,因此临清砖也被称为临清贡砖。我查阅资料了解到,明代《开工天物》的作者宋应星,曾五次沿运河由家乡江西南昌府奉新县北上会试,其间多次到临清官窑考察寻访烧造贡砖的情况,并将所见写成“陶埏篇”。值得高兴的是,临清贡砖于2000年恢复生产。产品全部被文博部门用于许多文物古迹的修缮和仿古建筑的建设。
图为贡砖烧制完成后的装车工序。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张诗晗 供图
“秋槐月落银河晓,清渊土里飞枯草。劫灰助尽林泉空,官窑万垛青烟袅。”明清时,临清砖作为北京城的皇家用砖,外加民间的说法,头顶着这一荣耀和光环,临清贡砖走过了六百年历史,境内至今保留有完整且原汁原味的生产线,无论是生产工序还是用料,传承人们都坚持沿袭了最正宗的贡砖烧制工艺。非遗文化之所以能够传承下去,首先要做到的便是传技术,守初心,临清贡砖恰恰做到了这点,使得用独特的技艺展示其魅力,经上千年岁月仍熠熠生辉。
在临清西陶屯村,79岁的景永祥老人依然坚守着这项老工艺。他是临清贡砖烧制技艺第四代传承人。景永祥曾向来访的记者说,临清贡砖烧制供艺仍在采用传统工艺,也只有传统的方法才能烧制出最好的砖。工匠们是如何掌握火候,烧到何种程度,何时停火,都十分讲究,把握不好便会产出的砖就会有瑕疵。我们打心底对每一位时代匠人感到钦佩,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是临清贡砖当之无愧的传承者、守护者,他们用汗水制好砖,献身于贡砖事业,用一生悟工艺的独特魅力,践行着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是他们让我们意识到,只有拥有真正优质的技艺、产品,肯下功夫去努力,肯花心思去磨砺,才能被更多的人看到,让其收获更多的目光与更高的价值。
图为赵庆安先生带领实践队员进入烧砖窑内体验烧制现场。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张诗晗 供图
沧海桑田,临清贡砖依然屹立。它浸透了古代劳动人们的心汗,凝聚着古代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每一块青砖见证磅礴宫殿的兴衰,倾听历代帝王的教诲,旁观威严的宗庙与祠堂,是矗立在紫禁城脚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时光见证者。几百年来,此砖不碱不蚀,质地坚硬如石,正显示出了临清贡砖烧制工艺的高超。临清贡砖凭借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及过硬的品质,当之无愧的跻身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行列。生命在于传承,时代匠人们用自己独特的技艺展示着非遗文化的魅力,践行着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我们作为家乡的一份子,更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更应积极接过传承的薪火,让非遗之光照亮文化大道的每一处角落。岁月荏苒,非遗的传承也必定像临清贡砖那样,不碱不蚀,经久不衰,万古流芳。(通讯员 张诗晗)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1142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