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漫七月,烈日骄阳。为响应学校号召,我随团队展开了以“探访红色物件,追寻红色记忆”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围绕几张老照片与一枚纪念勋章对老党员胡佰富老人进行了采访。
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我不仅锻炼了自己的采访与写作能力,而且对自身进行了代入性的反思,对未来努力的方向有了更清晰的认知。
在本次社会实践中,我对退伍老兵及老党员胡佰富老人进行了采访。老人讲述了许多他过去参军、入党、作为村委副主席的经历,令我收获颇丰。老人讲述的语气始终是昂扬向上的,他的热情也使得采访的氛围轻松活跃了许多,看得出来,老人很高兴分享自己的经历,也对像我们这样的年轻人抱以颇高的期待。
在采访结束后,老人的孙女单独对我表示了感谢,这次采访让她听到了许多过去从没听到过的事,她知道了挂了家门前的那张“光荣之家”的牌子背后的分量,她知道三代人精神的传承,她很庆幸哪怕没听过自己外公过去的经历,机缘巧合下自己仍愿意成为建设国家的党的一员发光发热。她懊悔自己忙于学业没有 时间去听老一辈讲一讲这些事,没有早一点看到老人笑着描述过去的光荣岁月。
我觉得这份感谢应该是我、我们应该对着那个时代为国家作出贡献的每个人说的。像那个老人一样的还有很多,他们不太讲故事,但是大多不是羞涩,只是缺少听众。
老人的照片上是他与过去同志们的合影,岁月的痕迹已经爬上了他们的鬓角,但他们的眼神仍然像年轻人一般跃动着坚毅。我回想起老人被询问入党原因时,理所当然地回答“应该为国家做贡献”。是什么驱动着他们义无反顾地参军、入党?也许是时代使然,也许是为了名誉。但枉论动机,我从他的行为中,可以感受到是一股纯粹的向前的力量,这可能就是一股十八九岁的年纪独有的冲劲,是在红色氛围影响下蕴然而生的使命感。即使如今时光变迁,我也仍能从老人的矍铄的精神中看到他始终如一的初衷,可以说时代改了,而向党的赤诚之心从未变过。
如同千千万万为祖国奉献自我的同志一样,胡佰富老人用自己平凡的一生,一砖一瓦努力堆砌起了如今蒸蒸日上的中国。诚然自问,在同样的年纪,我是否有和他一样奉献青春报效祖国的勇气?我想,环境的纷争或是和平绝不能成为我们懈怠的借口,我们的志向无法如战乱年代的人们一般宏大,但我们可以将视野落实到身边、落实到社区中。贡献不应求一鸣惊人,但求厚积薄发,把小我融入家国大我之中,将自己的发展方向与民众的实际需求相结合,以此为目标,再具体考虑自己的好恶特长,努力学习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并将技能应用到实践中。同时,要直面失败,因经验不足带来的力不从心是难免的,但要永远抱有奋进之心,学会从每一次微小的奉献中得到满足感,并以此为动力向更进一步的发展迈进。
一个物件变得生动就是因为有人在讲述它,它能够寄托故事、人情,甚至人的一生。采访是个很好的媒介,我们探寻物件,更是寻找讲故事的人,我们倾听历史就是为了让那些慢慢冷却的物件保持温热。未来某一天,我们也许也能够像老人那样留下一下传承着时代精神的物件,为今后的人们带去某些启示。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1145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