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军以来中国军队的发展
北京科技大学戎迹实践团
施耀民 谢方恒 冯伊琳
摘要:八一枪声震九苍,从此有了党武装。人民军队从中国工农红军到八路 军和新四军,再到中国人民解放军,从土地革命战争到抗日战争再到解放战 争,人民军队在战争中不断成长。新世纪新阶段军队历史使命的提出与人民 军队转型建设不断发展,人民军队正逐步迈向现代化、信息化。
关键字:人民军队 发展历程 转型建设
目录
摘要…………………………………………………………………..1
一、人民军队的创建…………………………………………….1
二、革命战争时期人民军队的发展…………………………2
三,和平建设时期人民军队的发展…………………………3
四,全面转型时期人民军队的发展…………………………4
人民军队起源于八一南昌起义,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创立了一整套建军原则制度,抗日战争时期实行精兵简政,解放战争时期组建五大野战军,新中国成立后进行过多次调整体制编制,人民军队边战边改,愈改愈强。从红军时期的“十六字诀”,到抗日战争时期的“持久战”,从解放战争时期的“十大军事原则”,到新中国成立后军事战略方针 的不断调整,人民军队从战争中学习战争,从实践中探索规律,在世界军事战争指导艺术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以现代化为中心的军队建设总目标确立以来,新时代开始聚焦于备战打仗与人民军队转型建设的加速推进。
一、人民军队的创建
国民大革命时期,陈独秀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过于相信国民党,放弃了武装斗争,结果蒋介石、汪精卫先后发动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工人,导致中国共产党损失惨重。
如此惨痛的代价让当时的共产党员们深刻地认识到了拥有一支属于党自己的武装。力量的重要性。为了反抗国民党反动派,1927年8月1日,轰轰烈烈的南昌起义爆发了。这次起义,虽然最终失败了,但是中共联合国民党左派,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揭开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序幕,在人民军队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南昌起义失败后,8月7日中共中央在湖北汉口召开了紧急会议,此次会议正式批评和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撤销了他在党内的职务,选出了新的临时中央政治局,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总方针。也正是在这次会议上,毛泽东提出了著名的“枪杆子里出政权”的论断。
八七会议后,广州起义、秋收起义爆发,这是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又一次英勇反击,虽然三大起义都相继失败了,但这是在中国城市建立苏维埃政权的大胆尝试,开创了根据地建设与发展模式,在日后我党的发展与壮大过程中起到了巨大作用。
三大起义被逐个击破,这给新兴的革命军带来了沉重打击,像毛泽东所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最初有5000余人,但在撤退到三湾时,已不足1000人。更为严重的是,部队出现这么大的折损,不仅仅是因为战斗减员,还有很大一部分士兵开了小差,当了逃兵。军队整日在山沟沟里转,军饷都得不到保证,战士们都看不到革命的希望,缺乏团体凝聚力,形如散沙,毫不夸张的说,革命军已经岌岌可危。
在这革命危难的紧急关头,由毛泽东组织领导的三湾改编逐渐扭转了这一局势。在三湾改编前,起义部队内部其实就面临着诸多问题,首先资金不够,军饷难以到位,其次,官多兵少,且官兵不平等,还有,党组织设在团一级,党的思想没能及时传达给每一个基层士兵,说到底,此时的革命军在很多方面仍然是一支旧军队,军队制度政策急需改变。
三湾改编应运而生。首先是缩编部队,革命军遭受重创后,很多营连营长都已经找不着了,严重影响了指挥部队作战,于是毛泽东把原来的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缩编为一个团,下辖两个营十个连,称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其次是明确党指挥枪的原则,将党组织设在连一级,设立党代表制度,排有党小组,班有党员;营、团以上有党委,全军由毛泽东领导前委,党员与每一个士兵都能密切联系,实时传递党的精神,士兵才能拥有信仰,而信仰本身也是一种强大战斗力。最后是解决官兵不平等的问题,军官的军饷比普通士兵高出了一大截,而且军官平日伙食得是四菜一汤,普通士兵只能吃大锅饭,于是毛泽东提出:“既然我们发不出军饷,那干脆就取消军饷。”从此,红军再无军饷一说,而是采用供给制,每人每天发放一样的餐费,月底若有余钱,便发少量零花钱。这一措施,让官兵真正做到了同吃同住,一起训练,一起打仗,都是为了革命而战斗。
三湾改编初步解决了如何把以农民及旧军人为主要成分的革命军队建设成为一支无产阶级新型人民军队的问题,保证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奠定了政治建军的基础。
二、革命战争时期人民军队的发展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部队到达井冈山,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建立共产党的地方组织和工农民主政权以及地方武装,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创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井冈山会师后,将各地起义军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逐步扩大了根据地。1928年5月以后,各地起义的工农革命军根据中共中央决定陆续改称中国工农红军,并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提出了红军游击作战的指导原则: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即十六字诀,这成了后来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战术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1929年12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古田会议召开,古田会议总结了红四军成立以来军队建设方面的经验教训,重申了党对红军实行绝对领导的原则,反对以任何借口削弱党对红军的领导,必须使党成为军队中的坚强领导和团结核心,解决了如何把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革命军队建成无产阶级新型人民军队这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七七事变之后,经国共双方协商,陕甘苏区的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八路军),而南方游击区的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新四军)。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的《论持久战》成了八路军和新四军的战略指导思想,白崇禧将《论持久战》的精神归纳成了两句话:“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这彻底反驳了“亡国论”和“速败论”,大大提高了战士们坚持抗战的信念。
1946年6月,国民党发动的全面内战爆发后,八路军和新四军都逐渐改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这一称呼沿用至今。人民解放军在毛泽东提出的“十大军事原则“的指导下,以劣胜优,以弱胜强。1947年7月,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连续进行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主力。1949年4月,解放军横渡长江,解放南京,基本宣告了国民党统治的覆灭。同年10月1日,在解放军向全国进军途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北京宣告成立。到1950年6月,残存在东北、华东、中南、西南、西北战场上的国民党军被全部歼灭,仅有少量逃往台湾。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至此,解放军完成了解放全国大陆和近海岛屿的任务,中国人民解放军取得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统一了中国大陆。
从十六字诀到十大军事原则,标志着人民军队战略战术理论的日臻完善,红军在战争中学习战争,逐步成为了一支成熟的人民军队。
三、和平建设时期人民军队的发展
从十六字诀到十大军事原则,标志着人民军队战略战术理论的日臻完善,红军在战争中学习战争,逐步成为了一支成熟的人民军队。
解放战争结束后,和平建设时期正式拉开帷幕。1949至1953年间,新中国从革命战争向和平建设逐渐过渡,同时军队也实现了从单一陆军向诸军兵种合成军队建设起步。战争结束后的军队面临着这样的问题:赢得战争的队伍如何赢得和平?
1950年初,除台湾外,我国全境解放,全国都投入进了战后重建的工作中。为了加强地方经济建设,实现快速发展,解放军实现了首次大裁军:此次裁军,军队规模从550万压缩到了400万,更多的军人离开部队而转身投身进了祖国的建设工作。同时军队也优化了海陆空三军的结构:减少了陆军,加强了空军海军及兵种部队,建立了海军和空军部队及领导机构。陆军新实行了四级军区体制(分为大军区 兵团级,军级军区和军分区),全国陆军改编为了国防部队和公安部队。七八月份时,部分部队撤编,数十万官兵转业地方,投身于工农建设中。
人民军队首先建立了新的体制编制,由八总部制度改为三总部。将六大军区划分为十二大军区。同时五大军种重新恢复为海陆空三个军种。人民军队也健全了新的规章制度,实行薪金制,军衔制和义务兵役三大制度。建国后的1952年初,中国军队普遍评定了军队行政级别,正式建立起军队工资等级制度。这套薪金制度中的基本工资由级薪和军龄补助金两部分组成,除此之外还会有一些特殊补贴补助金。这一制度不仅提振了士气,也增强了作为军人的荣誉感,鼓励了更多人参军入伍。军衔是指缀在肩章或领章等处的等级符号,用以标明军人社会地位和军事级别的称号。军衔可以说是一个军人终其一生所获得的荣誉。军衔制的确立可以增强军人的责任心和荣誉感,有利于促进军队正规化建设,加强军队诸军兵种之间的指挥管理和保障的协同,以及附带有更加便利于国际间互相交往的作用。1955年1月23日,中央军委发出《关于评定军衔工作的指示》,对评定军衔的标准作了明确规定,并将原军衔条例的主要内容并入《现役军官服役条例》,于同年2月8日经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通过公布。义务兵役制是国家关于公民在一定年龄内必须履行一定期限兵役义务的制度。公民的兵役负担相对合理,有利于保障军队的兵员补充,有利于积蓄训练有素的后备兵员。为了国家的安全,人民的美好生活,已服兵役过的军人,这些后备兵员随时做好了作战准备。
和平建设时期,由于国家的需求从战争需求变为了发展需求,军队也作出了相应的改编:裁军,让更多人投身入国家的战后重修发展中去。这段时间内,军队发展成为了更加全面的现代化军队,通过各种制度的改变,让军民更加团结,军队更有力量,实现了转型的初步工作,为后续军队的发展打下基础。
四、全面转型时期人民军队的发展
全面转型时期,军队逐渐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转变。“兵在精,不在多,斯言至矣。盖谓兵力之大小,不在其数量,尤其在品质也。”
兵法曰:“兵少不足卫”,“兵非益多也”。军队的数量和质量之间始终存在着辩证关系,然而中国特色精兵之路,讲究质量和真正的战斗力。搞少而精的,是中国军队建军治军的基本经验和重要原则。在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征程中,习主席着眼于抢占未来军事竞争战略制高点,致力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以及明确地提出需要“减少数量,提高质量,优化兵力规模构成,打造精干高效的现代化常备军”。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一只军队,如果在规模结构和力量编成上落后于时代,落后于战争形态和作战方式发展,就可能丧失战略和战争主动权。因此,从数量规模型转变到质量效能型无疑是正确的,是顺应时代潮流的决策。转型并非简单地做减法,而是需要在精简的同时做到更加的高效有利,减中有增:大幅压减干部数量,扩大“官改兵”岗位,改变非现役人员范围,大量压减老旧装备部队:同时相对应的是新型作战力量得到了大幅度的加强和更多的支持投入,以精锐作战力量为主题的联合作战力量体系正在慢慢形成。
现代化战争中的另一明显特点便是信息化,推进机械化条件下军事训练向信息化条件下转变。军事理论的发展和实验活动紧密结合,是信息时代军事转型的主要特征。中国军队的信息化转型应当依靠作战试验活动来取得对未来作战的基本认识,有利于其探索并形成指导未来战争的作战理论。胡锦涛主席指出,应当坚持从实战需要出发,从难从严训练,坚持走科技兴训之路,坚持以改革创新推动训练发展。
始终应当立足机械化信息化复合发展的实际,自觉主动地推进机械化条件下军事训练向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的转变。首先最紧要根本的是提高官兵的综合素质,促使全体官兵知识结构的转变和能力的提高,将他们培养成适应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要求的现代军人。其次需要透彻地研究对手,知己知彼,营造一个信息化的战争环境。信息化的战场环境,本质上是由信息化的作战对手构成的。此外,还要以军事训练转变为抓手,需要瞄准信息化战争,进行军事理论创新。而理论准备的本质也为顶层设计。以作战需求为牵引,进行军事技术创新。基于新的军事功能,进行军事组织体制创新:着眼于提高军事系统运行效率,增强部队的战斗力,进行军事管理创新。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在过往中不断总结规律,才能实现转变的可能。
结束语
至今,中国军队建设已历经95年峥嵘岁月。从1927年的南昌起义一枪一炮的谨到如今强势台海军演,中国一直在默默努力中国军队一直在不断向前。近百年来,党的军事指导理论总是在失败中、教训里不断汲取经验不带你的自我革新,才有了一支这样的“虎贲之师”。展望未来,拥有敢于创新的人民军队必将在全面转型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现代化、信息化作战。
参考文献:[1]方晓志著.人民军队的九十年发展历程 [J].党史文苑
[2]释清仁著.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军队转型建设的历史演变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1146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