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农业是我国的民生大计,也是兴农之本。8月12日,南京师范大学金陵女子学院“为乡村振兴插上数字经济的翅膀”暑期调研实践团队来到江苏省昆山市巴城镇高标准粮油生产基地进行深入研究学习。
调研心得: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这是从小听到大的一句话。在巴城镇高标准粮油生产基地的所见所闻让我真正见识到新时代新农民如何种好一株稻谷,收获一粒大米,真正了解一粥一饭背后蕴藏的奥秘。
从育苗到插秧,从收割到储存,巴城高标准粮油生产基地真正做到了一粒种子到一粒米的全流程智能化、机械化。
粮油基地以高标准建设改造农田,配备智能化的生产加工设备,在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加快数字技术在生产领域上的应用,利用数字平台、智能化设备监管水稻生长情况。智能化的生产流程在全市都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头作用,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是发展数字农业农村的典型。
传统的水稻种植业在持续升级,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农业生产愈加智能化、标准化,可控程度不断提高。在今年这种极端高温的天气下,可控是农业生产过程中的一大显著优势。智能的虫情测报系统可以24小时监测稻田情况,植保人员足不出户即可了解田间病虫害情况;农户不用顶着炎炎烈日亲自灌溉,通过云平台就能远程从手机端控制育秧大棚内的喷淋设备,让水稻“大饱口福”……
基地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引入一些智能生产设备前,码盘等体力劳动完全依靠人力,而引入设备后一下就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这一现象确实减少了人力资本的投入,但也引起了我的思考,被取代的劳动力去哪了?我在之前的学习研究中一直认为,数字农业的持续发展在助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能够有效地解决农民的就业问题,但现实似乎与理论有所出入。被替代的劳动力大多是贡献体力劳动的普通农民,这一群体受教育程度可能不高,对于数字技术的适应度较慢,而乡村发展数字农业更多地需要的是具备“数字”素养的农业人才。因此,要注重对于普通农民的数字素质教育,努力壮大数字农业人才队伍,让更多的农民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在传统农业转型的过程中切实受惠,向上走而不是被替代。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农业的兴旺是乡村振兴进程中的重要突破口,能加速推动乡村振兴的全面落地。在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之下,发展数字农业已然成为大势所趋,许多的村庄已经走在了路上,为这一必然趋势打了个好头。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1220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