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湖北省自然资源保护与开发“十四五”规划》,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前往湖北省神农架林区,协助搭建湖北省首个生物多样性监测大样地综合研究平台,将专业知识切实投入到科研实践中,为神农架地区的发展贡献华农的力量。
神农架因地形环境复杂多样,是很多古老、珍惜物种的避难所,是国际珍惜濒危物种和中国特有物种的重要栖息地,被称为“物种天然基因库”,是开展生物多样性检测的理想场所。
实践团成员通过参与固定监测样地的建设,协助弥补神农架地区生物多样性研究短板。以神农架林区发展中面临的现实问题为基础,通过对神农架典型森林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进行长期监测与评价,掌握生物多样性现状和变化趋势,分析其受威胁因素并发出预警,为林区管理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成员们通过前期收集的标本,在老师的指导下,以《神农架植物志》为依据,学习样地里常见乔木的特征,为后期在样地中的植物勘察工作打下基础。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江明喜研究员、神农架国家公园管理局杨林森工程师等十余名专家学者带领华中农业大学、长江大学、三峡大学与黄冈师范学院三十余名学生参与此次样地建设。调查期间,实践团队被分入三个工作小组,分别由由武汉植物园魏新增研究员、乔秀娟研究员带队和吴浩博士带队,深入神农架原始森林内部,对不同样方开展物种识别、胸径测量、量取坐标、数据记录等工作。对于一些难以鉴别、没有绝对把握命名正确的树,队员们会采取标本带下山,由江明喜研究院和神农架国家公园管理局科学研究院副高级工程师杨林森共同鉴定,确保每一个数据的准确性与可信性。晚上,队员们在客栈校对白天的数据,强化认识植物标本,探讨鉴定树种的要领,总结回顾一天的感想和收获。
样地建设的原理并不难,但实际工作困难重重。原始森林里的路都是科研工作者们在选址时一步步蹚出来的。森林中地形多变、环境复杂,队员们大部分时间都在竹林里穿梭,在陡坡上甚至是峭壁上艰难爬行,同时还要时刻提防蜱虫、毒蜂、毒蛇叮咬。虽然条件十分艰苦,但实践团成员都选择坚持,准确无误的测量出每一个数据,做到不漏测、不错测。通过亲身参与大样地的建设,不仅学习专业知识也为生态文明建设献出微薄之力。
在调查完最后一个小样方的最后一棵树后,神农架国家公园生物多样性监测大样地完成第一次植物调查,同时标志着湖北省首个生物多样性监测大样地综合研究平台投入使用。团队成员所在小组共参与建设200多个小样方,有效地推动了大样地建设工作的进程。根据记录的数据,千家坪样地主要植被为落叶阔叶混交林,优势物种为米心水青冈、亮叶桦和锐齿槲栎。植被类型均为神农架地区的典型原生植被类型。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研究院江明喜表示,将对样地每五年复查一次,然后研究分析动植物生长变化,从而建立神农架典型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体系,揭示该区域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作用及响应。
在这次实践活动中,队员们收获良多,不仅有学识上的提升,每天的外业调查也锻炼了体魄,更是对精神的磨砺。团队成员刘科说:在这里每天都能学到新东西,每天都有新发现,虽然很辛苦,但每天都很充实。
在整理完数据后,团队成员离开神农架林区。实践团五名成员在孟红杰副教授的指导下,进行生态学野外调查并进行总结,并进一步思考如何利用专业知识解决更多问题。作为一名农业大学林学专业的学子,实践团成员们将会更加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知农学农爱农,为后人“乘凉”而“种树”。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1230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