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7月7日从武汉出发,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赴湖北省神农架生物多样性社会实践团来到神农架林区,深入原始森林内部,进行长达月余的社会实践活动。
为响应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依托学科优势,弥补神农架地区生物多样性研究短板,近日,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赴湖北省神农架生物多样性社会实践团赴神农架林区开展社会实践,协助搭建湖北省第一个生物多样性检测大样地,助力林区可持续发展。
神农架林区:得天独厚的绿色宝地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而生物多样性是生态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一环。
神农架林区,地处湖北省西北部,是中国三大生物多样性中心之一。指导老师孟红杰副教授介绍到:“神农架林区在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和保护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是一块绿色宝地,拥有在当今世界中纬度地区唯一保持完好的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珍稀植物资源丰富。” 神农架国家公园森林覆盖率96%,97.7%的区域为“禁限区”。 这里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立体小气候,使之成为中国南北植物种类的过渡区域,拥有各类植物3700多种。同时林区也是众多古老孑遗物种的避难所,是国际珍稀濒危物种和中国特有物种的重要栖息地,被称为“物种天然基因库”,是开展生物多样性监测的理想场所。
实践团成员通过参与固定监测样地的建设,协助弥补神农架地区生物多样性研究短板。以神农架林区发展中面临的现实问题为基础,通过对神农架典型森林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进行长期监测与评价,掌握生物多样性现状和变化趋势,分析其受威胁因素并发出预警,为林区管理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成员们通过前期收集的标本,在老师的指导下,以《神农架植物志》为依据,学习样地里常见乔木的特征,为后期在样地中的植物勘察工作打下基础。
大样地建设:助力林区可持续发展
目前,中国从热带的海南岛到寒温带的大兴安岭都建立了一系列大型生物多样性固定监测样地,但唯独中部地区的神农架尚未建设。一旦在神农架建成生物多样性固定监测样地,通过对神农架国家公园内典型森林生态系统的长期监测,可以建立神农架典型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物种多样性维持的评价指标体系。
早在2021年,神农架国家公园开始着手准备湖北首个按国生物多样性监测大样地建设,采用中国森林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的统一调查研究方法。今年四月份,神农架国家公园科学研究院相关人员组成项目组开始进行样地选址工作,测量、埋桩、拉线、调查等工作依次按计划如期开展。
7月8日,由武汉植物园江明喜研究员和徐耀粘副研究员为我们讲解了样地规范化建设的要求及物种调查中所需要注意的细节。在选取好的植被保存较完好的区域内建立1个东西长500m,南北长500m,面积25公顷的森林固定样地,将千家坪大样地划分为1万个小网格,对网格内每棵树进行身份标记,钉上不锈钢牌,挂上“身份证”,并测量其胸径、坐标及生长状态。同时,还对网格内植物、动物、昆虫、微生物、土壤等方面进行监测。
师生齐奋力:坚持长时间野外调查
此次工程由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江明喜研究员牵头,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赴湖北省神农架生物多样性社会实践团同神农架国家公园管理局、三峡大学、长江大学和黄冈师范学院相关师生一起参与建设过程。
在前期学习的基础上,7月9日起,实践团成员跟随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江明喜教授团队,深入千家坪落叶阔叶林,共14个调查小组,每组4人,分工完成物种鉴定、数据测量和数据记录的工作。
样地建设的原理并不难,但实际工作困难重重。八点从客栈出发,八点四十抵达养蜂场,再徒步爬山一个半小时方到样地。原始森林里的路都是研究员们在选址时一步步蹚出来的,森林中地形多变、环境复杂,队员们大部分时间都在竹林里穿梭,在陡坡上甚至是峭壁上艰难爬行,同时还要时刻提防蜱虫、毒蜂、毒蛇叮咬。虽然条件十分艰苦,但调查员们秉着严谨认真、不怕吃苦的态度都选择坚持,准确无误的测量出每一个数据,做到不漏测、不错测,通过亲身参与大样地的建设,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更是为生态文明建设献出微薄之力。
8月8日,在调查完最后一个小样方的最后一棵树后,神农架国家公园生物多样性监测大样地完成第一次植物调查,同时标志着湖北省首个生物多样性监测大样地综合研究平台投入使用。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研究员江明喜表示,将对样地每5年复查一次,然后研究分析网格内动植物生长变化,从而建立神农架典型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体系,揭示该区域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作用及响应。
在整理完数据后,团队成员于8月14日离开神农架林区。团队成员刘科表示:在这里每天都能学到新东西,每天都有新发现,虽然很辛苦,但每天都很充实。实践团五名成员在园林院孟红杰副教授的指导下,进行生态学野外调查并进行总结,将专业知识切实投入到科研实践中,并进一步思考如何利用专业知识解决更多问题。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1232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