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坚持守正创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展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应时代潮流,越来越多的非遗项目线上线下融入了现代生产生活。随着越来越多的青年人将目光投向非遗,传统的艺术正被赋予当代审美内涵,重回生活。自6月28日起,由南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本科生组成的“体验锔瓷承非遗,融汇古今传千年”非遗文化传承实践小分队探访镇江市西津渡古渡老炮瓷器修复工作室,开展了为期一周的实践调研活动。本次活动为响应国家对当代大学生“三下乡”的号召而组织开展,旨在利用外语专业的优势,借用双语视频普及锔瓷知识,大力宣传流传千年的锔瓷非遗技术及镇江地方特色,进一步增强大众对非遗的关注与保护,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在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本次实践活动圆满结束,锔瓷非遗文化宣传力度得到了预期效果。
为保证本次实践调研活动的顺利开展,团队成员有序分配好职责,分为采访人员、录制人员、视频剪辑人员、编剧和双语字幕翻译人员等。团队成员设计了文化衫、横幅等,并事先对接镇江市古渡老炮瓷器修复工作室,与非遗传承人江伟确定了采访时间,为后续一系列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保障。在查询了解有关锔瓷的资料的基础上,成员们设计相关问卷及采访问题。经调查发现,当代人对于锔瓷非遗技术的熟悉程度并不高,许多人对这一名词鲜有耳闻。然而,作为一门古老的民间修复瓷器技艺,锔瓷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非遗文化历史画卷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倘若蒙尘使它变得尤为可惜。因此,锔瓷宣传显得更加有意义,这为本次实践活动的目的再次确立好了方向。
西津渡古渡老炮瓷器修复工作室的整体环境古色古香,富有独特的韵味。成员们在欣赏修复好的瓷器时,非遗传承人江伟介绍道:“有史可查,锔瓷这门手艺最早出现在我们的《清明上河图》,画面中描绘了匠人挑着担正在修补瓷器的一幕。锔瓷最早可追溯到汉代,发展至宋朝时期,其技术水平已经可以保证容纳液体而不泄露;再至清代出现了:‘秀活’。另外,锔瓷的步骤主要包括:捧瓷、破瓷、制钉、上钉、打磨与抛光等。”从传承人的言语中不难发现他对锔瓷有关的知识信手拈来,足以体现出的熟稔对锔瓷技术的热爱与希望它得到继承的迫切。
成员们在江伟的指导下,通过体验锔瓷工艺进一步感受到了非遗传统文化的魅力。在这小小一隅工作室里,工匠埋头于枯燥且需要细心的锻造,眼见的是破碎,而成就的却是圆满。瓷器上缺失的花纹被重新细心描摹,原本破碎的瓷片在经过像订书钉一样的金属“锔子”的敲打下重新恢复原状,严丝合缝而滴水不漏。每件晶莹润泽的瓷器裂缝处都被细心填补为金色或银色,使瓷器更添了一份韵味,锔瓷技术赋予了瓷器第二次生命并焕发光彩。成员们从锔匠修复瓷器的过程中学到了传承非遗需要有细心、耐心和责任心。“瓷器的裂痕仿佛是时光的罅隙,透过它便是一眼千年。锔瓷传承的不仅是非遗文化,更是中华民族薪火相传的精神——就如同这修复的瓷器一般,纵然一度千疮百孔,也能涅槃重生。”团队队长张雨桐有感而发。
此次“体验锔瓷承非遗,融汇古今传千年”非遗文化传承活动将目光投向锔瓷文化遗产领域,由线上发布视频和线下体验双向进行。团队成员整合剪辑活动视频,并利用英语专业优势制作双语字幕,依托相关短视频平台宣传流传千年的锔瓷技术。成员们以此次非遗文化实践活动为契机,了解到了锔瓷的悠久历史,感受到了匠人的传承与淳朴。成员们表示在未来,他们会以自己的热情继续宣传这项传承千年的非遗技术,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关注,在代代守护和与时俱进中感受生机活力,坚定文化自信,为这古老的非遗技术注入新鲜血液,让中华传统文化得到进一步的发扬光大。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1246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