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农业是我国的民生大计,也是兴农之本。8月12日,南京师范大学金陵女子学院“为乡村振兴插上数字经济的翅膀”暑期调研实践团队来到江苏省昆山市巴城镇高标准粮油生产基地进行深入研究学习。
调研成员根据事先资料获悉,巴城镇高标准粮油基地建于2014年,规划总面积5556亩,总投资8600万元。基地以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为导向,建设集自主创新、集成示范、推广应用、科普宣传、创业培训于一体的综合性示范基地。为充分释放基地的生产潜力,带动农民参与,2016年,巴城镇4家农地股份专业合作社成立昆山市巴城镇农地股份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涉及农户1501户。
调研当日,调研成员乘车前往,首先参观了基地水稻田,并由基地生产科科长冯健带领介绍。
据了解,稻谷种植面积大约3800亩,田内有基地引入的优良稻谷品种,还有与扬州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合作的新品种。田内水稻长势旺盛,预计十月份收割。田内可见许多昆中,整体生态环境良好。水稻一年种一季,后续会种油菜等作物,不会空田。田内也设置有一些智能设备,虫情测报灯、孢子自动捕捉系统、天象监测系统等等。
之后,调研成员在冯科长的带领下来到基地中心,体验一粒种子在全流程机械化下成长为一粒米的“一生”。
调研成员首先来到烘干中心。据介绍,稻谷收上来后放在烘干中心,昆山市推行减肥减药,鼓励种植油菜等作物,用于秸秆还田。烘干设备一台可以处理12吨稻米,基地内设置了8台,一次性可以烘干近100吨稻谷。
第二站是储粮罐。稻谷烘干后通过管道输送至储粮罐,用低温储存技术保存稻谷,一个储粮罐200吨,现在设置了两个,因产量和分类需要未来将加装2个储粮罐。
第三站参观的是碾米厂。将低温保存的稻谷加工成大米,碾米的自动化设备已经建设完毕,目前基地正在积极申请加工许可证。
最后一站所有人来到机库。机库放置了许多智能化、机械化的播种、收割设备。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育秧流水线,将有机质铺在托盘上,利用喷淋设备将水均匀地撒在秧盘上,种子播撒后在其上再覆盖一层有机质,利用机械臂将秧盘移送至固定地点,叠放在室内,进行暗化出苗。出苗后将其移至育秧大棚内,生长15-18天,达到十几公分后再移至稻田。大棚内设有智能灌溉系统,可以通过“农抬头”智慧操作平台在手机端控制,可以降温、水循环等等。
关于细节问题,冯科长也为调研成员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如育秧流水线包括铺土、撒水、播种、覆土、叠盘、码盘等环节;育秧大棚中设置了一些智能设备,可以监测土壤墒情、空气质量;而关于基地,冯科长则介绍到基地由政府投资建成,主要起示范及服务作用,周边的大农户也可以在育秧大棚内育苗,也是惠民工程。
此次调研活动使得调研成员充分亲近田园,切实地了解到稻米生产的全过程,并且充分认识到农业机械化与农业自动化对于传统农业转型升级的必要性。巴城镇粮油基地先试先行,是探索新道路、积累新经验的学习基地。
文字:曹露晴 魏璐璐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1248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