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问题,乡村非遗不仅是乡村文化的集中体现,还是带动乡村旅游经济与就业的关键。基于此8月4日,安徽财经大学“云建独山小分队”走进安徽省六安市国家级非遗产“康宁竹编”,观看竹编工艺品,了解制作过程与工具,感受古老悠久的传统手工艺,采访非遗传承人,追寻青竹编织的乡村梦,传承指尖的非物质文化,触摸六安市发展脉搏,并在此基础上为数字化经济下传统非遗手工的传承与乡村发展经济出谋划策。
一、走进青竹织梦,感受制作历程
8月4日清晨,我们的团队驱车前往六安市康宁竹编工艺品有限公司,开始实地社会调研。刚一下车,醒目的企业宗旨 “传承非遗文化,振兴乡村经济”映入眼帘,朴素悠久的建筑风格与竹编不谋而合,校园气息的建筑楼颇有传承文化振兴乡村之意。当地的非遗文化传承人——邹红老师接待了我们,带我们参观了摆满精致竹编工艺品的展示厅,通过感受每个竹编的纹路,体会其中的悠久文化与集结的每个手工艺者的智慧。
接下来邹红老师给我们展示了康宁竹编非遗手工艺术获得的奖项荣誉,满满一墙的奖状荣誉称号,都是这项非遗文化传承至今的见证,也是传承人邹红数年奋斗的荣誉勋章,也是她毕生追寻的青竹织梦,正如墙上醒目标语所示,要“努力把老祖宗留下的宝贵工艺传承下去”。
调研人员在邹红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了竹编制作车间,近距离感受传统手工艺的制作过程,很多不常见的制作工具都是我们第一次见,制作程序也是鲜有耳闻,车间里的手工艺者也都为我们详细讲述了选篾、制篾、结形、编织、勒边等等工序及注意事项,真切感受到一个竹编工艺品的来之不易,工序繁杂且耗时,颇需制作者的耐心与娴熟的手艺。
二、探析非遗乡村文化振兴与就业奥秘,访谈未来数字化时代新发展
随后我们的调研人员与康宁竹编非遗的传承人邹红老师进行了深度访谈,讲到起初是解决老百姓家庭生活必需用品的需求,才衍生做这样一个竹编手工品企业的想法,国家的乡村振兴政策支持下,企业做大做强解决了很多70和80年代人的就业问题,也带动了六安市经济发展,增强了乡村文化自信。在谈到数字经济时代非遗竹编手工艺的传承问题时,传承人邹红这样说:“老人老了都干不动了,年轻人不愿意学,面临着最大的问题是传承,没有人教,没有人做这一行了,首先是干不下去太辛苦,然后最主要是挣不到钱。又辛苦又挣不到钱,人家就不愿意进这个行业”。
面临着传承人空缺,薪酬远不敌其他职业,原材料要求高,社会太浮躁,而竹编手工艺需静心耐性,很少有年轻人能做到等等这些传承发展问题,加大非遗手工艺的科普宣传很有必要,多项目联合发展成集群,以文化传播为宗旨,以工艺体验教学为手段,吸引年轻人的兴趣并投身到传承中去。
“我现在只能说是在身体允许情况下,能干肯定会干到最后,尽最大努力把老祖宗的手艺传承下去”这便是传统手工艺传承人的匠心,相信未来在邹红老师的不懈努力下,竹编这项传统非遗手工艺会受到越来越多年轻人喜欢,结合政策扶持与资源优势,走出一条数字经济下非遗传承的创新之路。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1281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