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地搬迁是解决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实现贫困群众跨越式发展的根本途径,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途径。在多地考察后的习总书记曾指出,易地扶贫搬迁要实现可持续发展,让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是检验易地扶贫搬迁最终效果的关键,也是维护建成全面小康成果的重要因素。然而在实际开展过程中,易地搬迁又面临着诸如老弱病残群众基数较大、生活适应难、新身份认同难、邻里融入难、依赖思想转变难、留守老人及儿童照料难等诸多问题。如今,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明显加快,养老问题进一步凸显,其中易地扶贫安置社区移民养老问题显得尤为严峻。为进一步了解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老年群体生活情况,山东大学政管学院“不负青春不负村”调研团先后赴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梨树镇幸福小镇与青场镇海寨村,开展了以“易地扶贫搬迁之后——留守老人生活困境”为主题的社会调研实践活动。
扬帆起航
贵州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十三五”期间,贵州省毕节市全市搬迁总规模6.9万户32.48万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6.1万户28.45万人),共规划建设安置点142个、安置住房76039套。然而在搬迁过程中,毕节市面临着搬迁人数多、搬迁地域广、搬迁难度大等诸多困难,搬迁工作初步完成之后,由于安置社区居民情况复杂,诸多后续扶持问题又接踵而至。针对上述难题,调研团通过梳理相关政策文献与新闻报道,决定在采取实地观察法与半结构式访谈法的基础上,拟定研究整体思路与调研访谈提纲,并在遵守当地疫情防控政策的前提下有序开展实践工作。
图为调研团准备的入户访谈提纲 周薇 供图
跬步千里
在正式调研阶段,团队先后来到迁出地毕节市青场镇海寨村与迁入地七星关区梨树镇幸福小镇,进行了入户走访、参观当地基础设施建设与街道办事处机构、采访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工作人员等实践活动,初步了解了当地易地扶贫搬迁的政策和流程、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情况以及社区的未来规划等。 在访谈中,我们了解到生活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老年群体占总人口比例高,而当地企业仍处于发展初期,就业岗位有限,造成青壮年劳动力流失,因而空巢老人与留守儿童问题突出。而易地扶贫搬迁过程中,房屋分配通过公平公开抽签完成,这使得不同村寨的原有格局被打破,加重了老年群体离开家乡后的孤独感与无助感。在走访时,我们还发现,在青壮年外流的现状下,安置点生活的住户大多是两孩以上的家庭,而老人往往精力有限,这一问题无疑为老年与儿童群体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带来影响。
图为调研团进行入户访谈 周薇 供图
此外,在访问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的过程中,我们也意识到老年群体与工作人员存在着信息沟通困难。为了方便工作,街道办事处宣传通知多采取线上模式,这使得不善于使用智能手机的老年群体往往难以在第一时间知晓健康讲座、医疗体检、社区活动等通知。而街道办事处设立的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更是无人问津。
图为调研团参观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 周薇 供图
百尺竿头, 更进一步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不仅切实体会到易地扶贫搬迁政策为贫困人口改善了生活环境、提高了生活质量,也进一步认识到,在后扶贫时代,要想能够真正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会致富的奋斗目标,持续有效的政策推进与相关工作必不可少。因此,我们“不负青春不负村”调研团旨在通过此次调研实践,对此类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提出批判性反思,并尝试为同类型的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在结合当地资源发展特色产业以增加就业岗位、进一步完善养老基础设施建设、重视老年群体心理健康等方面提出建议。
通过思考分析易地扶贫搬迁之后留守老人的生活困境问题,有利于进一步剖析在后扶贫搬迁时代为了维护发展脱贫成果相关部门需要继续关注的方向领域,从而全面提升老年群体乃至全体搬迁群众在安置地区的生活质量;在社区管理方面,搬迁群众心理疏导和文化教育,增加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精神文明活动,营造开放包容的社区文化,培养搬迁居民养成与新环境相适应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并且通过引导搬迁群众共同参与社区管理,增强其主人翁意识,不仅有利于加强老年群体的生活归属感与幸福感,而且为新时代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以及养老和社会福利事业发展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进一步彰显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优越性。
图为异地搬迁安置小区 周薇 供图
习近平总书记曾勉励广大青少年:“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受时代脉搏,把对祖国血浓于水、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感贯穿学业全过程、融汇到事业追求之中”。而如今,广阔的基层一线处处有火热的气息,广袤的乡村大地书写着更加壮美的画卷。当代大学生作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更应行动起来,践行“不负青春不负‘村’”的使命担当,扎根中国大地,深入中国农村,为新农村建设践行自己青春的价值,在奋斗中成就自我,让梦想在乡间绽放,将绚烂的青春故事书写在中国大地上!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1282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