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盼梦圆,蜀西门户谱新篇
——西南大学暑期乐山犍为“三下乡”实践活动
导语:2022年7月25至8月3日,为深入乡村,了解农村发展,掌握民情民意,九名西南大学的学生来到犍为县进行“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聚焦党的十八大以来犍为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了解当地社情民意,感受祖国发展变化。
一、花“犍”月下,志愿助农
7月28日下午两点,小分队来到茉莉种植基地与村民们首次会面。茉莉是犍为县的重要产业,也是村民们重要的收入来源。随着空气中淡淡的茉莉花清香,映入眼帘的便是大片的茉莉花种植园区,在高达37摄氏度的炎热天气下,村民们已劳作了许久。据了解,茉莉花的采摘工作十分复杂且严格,只能依靠人力来完成。田间劳作的大都是中老年人,并且采摘茉莉只进行简单的粗加工便已低价卖给雇主,依靠体力,收入低薄。紧接着村民们带领队员了解茉莉花文化,并细心传授采摘方法。在村民的带领下,小分队下地体验茉莉花的采摘,队员深刻了解到了村民的不易,也更加领悟到了吃苦耐劳的精神。在一名老党员的讲解下队员们了解到:茉莉花花期只有6月初至10月初短短4个月,且茉莉花下雨天易腐烂,收成严重受天气影响,且村民们儿女大都外出务工,年轻劳动力外流;当地又有严重的荒地问题,公司集体租用土地但不及时利用,导致大片田地荒芜,使农民耕地减少。可见,犍为茉莉花产业虽成果喜人,但还有更多的发展空间。
二、古韵清溪,诗韵罗城
7月29日,小分队一同来到了清溪古镇,在清溪政府文旅负责人韩主任的带领下参观了宋城墙遗址、古码头等文化遗址。负责人表示清溪古镇的修复由于缺少专项资金,且古镇体量巨大,古建筑复原难度巨大,目前仍以最低限度保护为原则,力求维持古建筑原貌,使古镇保持原汁原味,避免经济裹挟下的过度商业化造成的不可逆破坏。
7月30日,伴随着夏日微风,小分队来到了名扬四海、号称亚洲“诺亚方舟”的罗城古镇,其中建筑的榫卯以及船形的街道令人震撼。队员们有幸采访到罗城镇退休干部李平清爷爷,他向队员们讲解道:罗城古镇坐落在一个椭圆形的山丘顶上,主街为船形结构,东西长、南北短,有人称它为“云中一把梭”。从高处俯视,又像是一只搁置在山顶上的大船,因而罗城又被称为:“山顶一只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考察后,还赋予了它“东方诺亚方舟”的美称。古时候罗城地区极其干旱,“罗城旱码头,客商难久留,要得不缺水,罗城修成舟。”于是船型街便建在了这座山丘上。附近的人们知道罗城建了一条船街以后纷至沓来,想要睹一睹这只船的风采,最后,越来越多的人在这里安居乐业,繁衍生息,直至今日。船形街两侧长廊在修建上采用传统的榫卯木构架形式,防震效果极佳。罗城船型街独具特色的构架也使它具有了冬暖夏凉的特点。房屋外延伸出去的屋檐由个人修建,属公益性质,罗城人把这种功德叫做“建筑功德”。罗城人重视这种功德,并以此告诫子孙后代,要施惠于人、和谐友善。人们在凉亭内喝茶、看戏、集会、贸易,风雨无阻,故人们又称这里为“晴雨市场”。
船型街每天都会有许多百姓来到茶馆喝茶聊天,俨然是“大道之行也”的盛世模样。在对井水茶馆老板的采访中队员们得知,品茶、打牌早已成为当地人的生活休闲的一部分。在古代,喝盖碗茶是身份的象征;到了今天,泡一杯盖碗茶已经成为了招待客人的最高礼遇。疫情影响下,罗城外地客流量受到一定的冲击,但在政府强力有效的防疫措施保障下,人民的生活节奏基本未受影响,外地客流也有所增加。平日里船型街上午基本以当地人为主,下午则成为外地游客的主场。谈话最后,老板对罗城未来发展表现出了高度的信心,相信在政府的带领下,罗城不仅会恢复昔日三宫九庙的盛况,而且能够到达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新高度。
三、连线基层,书写新篇
7月31日至8月3日,小分队成员在罗城镇政府安排下,分散进入各部门进行见习。成员们积极参与政府组织的社会治理,深入了解疫情防控中政府开展的具体防控工作,发扬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为基层建设建言献策,力求取得良好的社会效应,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走进乡村,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受时代脉搏。“三下乡”社会实践圆满结束。几天内,同学们在犍为县世界茉莉博览园领悟劳动的光荣,重视劳动成果;在罗城古镇、清溪古镇的社会观察、基层调研、学习体验中了解了国情社情民情,感受祖国发展变化;通过走进政府进行见习,深入了解疫情防控组织,增加社会实践经验。 乡村振兴有“诗”,也有“远方”。新时代青年完全可以在乡村振兴大舞台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七天的实践并不长,但实践过程中的“酸甜苦辣”让实践变得充实而有意义。通过这次不寻常的经历,可以为青春赋予新的定义,让青春光彩照人、让青春壮丽雄浑、让青春展现勃勃生机。
来稿单位:四川乐山小分队
来稿时间:2022年8月13日
供稿:毛文川
联系方式:QQ:1223554208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1310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