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灼烈日照耀勃勃生机,由深圳学生组成的广东财经大学“三下乡”蚝有希望队,利用暑期回到深圳宝安,以“经济效益”为研究方向,探索见证沙井蚝产业发展的前世今生。
光影回溯至宋朝,涛涛珠江奔涌入海,沙井渔民们开创了人工养殖生蚝的先河。“茫茫大海接蓝天,水下尽是养蚝田”。淘筛过时间,留下的是“三区养蚝”的特色生产方式和众多与蚝相关的物质空间及文化形式。一望无际的蚝田陪伴着代代沙井人,却在近代遭遇了战争炮火。挺到1949,迎来1978,沙井蚝业再次焕发生机。沙井蚝也从一种海产品,延展成为一种文化、一种精神、一种凝聚力。
一、走访海鲜市场 走进民众生活
近日,蚝有希望队来到福永海鲜市场进行实地调研。通过与店主们的采访、交流,队员们对沙井蚝有了初步的了解。
一位店主向队员介绍了销量和定价,并说道:“等到十一、十二月份,蚝的销量才是最大的,一车一车的拉来卖”。女店主熟练地开着蚝壳,言语中流露对这一行业的热爱与信心。另一位店主肯定了海鲜市场对顾客的聚集作用,但向队员们表达了对网店发展的担忧。他提到市场里这些较普通的水产店,在网络上没有“品牌”的支撑,多数人购物时倾向于花更多的钱去知名的连锁店购买,却忽略这些有着优质产品但缺少知名度的店铺。
二、发放相关问卷 奏响时代强音
基于已经收集到的资料,队员们制作了一份针对性较强的问卷。借助网络的便捷性与新媒体平台的蓬勃发展,最终决定将线下开展与线上传播相结合,通过线上和线下两种途径发放。
大部分受访者态度友善,对“三下乡”活动表示支持。在交流中,队员们发现,成年人们对沙井蚝的了解相对更深,更有一位老深圳人说出了:“大鹏鲍沙井蚝,云岩柿子南山桃”。而部分未成年及青年人则没有听说这一蚝种。这也反应沙井蚝产业相比于曾经,在当下市场中生存空间被挤占,如果能扩大知名度,打响品牌名气,会拥有更好的发展前景。
三、实地探访蚝厂 赋能产业活力
尽管夏天的空气炎热躁动,“耗有希望”队依然于上午十点准时到达。在负责人的带领下,分别参观了已申请为深圳市宝安区文物保护单位的沙井蚝加工厂,以及人工与机械化结合作业的耗油生产流水线。
一位师傅热情地向队员介绍了公司生产的不同种类的蚝油。
队员们还对负责人进行了一次采访。负责人很健谈,向我们介绍了很多沙井蚝的故事和面临的现状。沙井蚝有着可以称上是辉煌的历史,但目前在蚝油市场上没有形成足够与尖端品牌抢夺市场的竞争力。队员们也利用自己所学知识探讨着重塑定位,开拓高端市场的可行性。
值得肯定的是,公司将原有的文化、技术保留的较为完好,具有丰厚的底蕴。同时也加入协会,建设网店,跟上了商业发展的趋势。
四、参观江氏宗祠 感受沙井文化
最后一天“蚝有希望”队来到江氏大宗祠,首先吸引队员注意的是一面巨大的蚝墙。
宗祠为明代晚期风格,砖木结构。整面整面的蚝墙昭示着生蚝产业曾经的辉煌,百年之后的人们立于墙下,恍惚间能看见渔船频繁往来,听到铁锹撬开蚝壳。渔人们的身影穿行处,交织出世间的繁荣昌盛。
经过这次社会实践,队员们对沙井蚝业建立了较为具象化、整体化的认知,分析体会了在党的指导与帮助下,该产业如何找准发展目标,再续荣光。在这一生动的现实教材中,队员们感受到了祖国的发展变化,深刻领悟党的领导、领袖领航、制度优势、人民力量的关键作用,形成了正确认识,坚定了理想信念,志愿站稳人民立场,投身强国伟业。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1311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