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低碳中国的调查研究
摘要: 自“双碳”目标提出以来,湖北省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在武汉开班全国“双碳”高级研修班,培养碳金融复合人才,在重工业等领域已经实施低碳政策。但全国各地有关低碳生活方式的政策却不多,宣传教育力度也未达预期效果, 基于此,本次实践以全国部分地区作为调查对象,调查其节能减排、低碳环保情况,分析国家、地方政策对当地居民、工业企业、当地环境等的影响,找出问题并结合现存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调研的同时参与到调研地的节能环保行动中去,切身体验绿色环保措施,为贯彻落实“双碳”目标贡献力量。
关键词:低碳;环保;发展
一、现状问题
(一)国内现状
1.低碳生活的含义
在百度知道中的解释低碳生活 (low carbon living) , 指生活作息所消耗的能量要尽力减少,减少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从而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减慢生态恶化的速度。低碳生活, 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 是一种态度, 而不是能力, 我们应该积极提倡并去实践“低碳”生活, 注意节电、节油、节气, 从点滴做起。邓万春、熊敏(2012)认为低碳生活不仅是政府的事情,它还贯穿于普通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还是一种生活态度、行为素质[1]。
2.低碳生活的方式
Goldblatt(2015)学者通过研究,发现虽然消费者已经开始关心气候变化,但是他们并不愿意改变日常行为去减少碳排放来完成解决气候变化这一行为;Antola et al.(2016)选了118名用电节约者研究得出他们比起普通消费者,更有意向去减少自身用电量而达到低碳[2]。蒋南青、杨建平(2021)提出要培育绿色低碳生活方式,为达此目的需直接面对消费者鼓励并创造条件支持公民参与绿色低碳消费和生活,尝试推动中国公众参与可持续发展。同时还建议运用新型技术推动个人减排,出行是目前做得比较好的领域,比如共享单车、拼车、公交出行等,这些是对于消费者最具可行性的,通过自身行为改变资源效率的模式[3]。
3.低碳生活的意义
环境教育刊编辑部(2021)指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对我们这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一场硬仗。从碳达峰到碳中和,发达国家大体上需要50至60年的时间,而我国仅有30年左右的时间。我国“富煤贫油少气”,能源消费以煤为主,实现碳中和需要非化石能源比例大幅增加,能源结构的低碳转型任重道远,所以当低碳生活习惯汇聚成绿色的潮流,就会为减污降碳提供澎湃的动力 [4]。湖北经济学院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副院长蒋昕(2022)说,把绿色低碳理念种在大学生心中,引导年轻一代理性审视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问题,以负责任的态度力行低碳绿色的生活方式,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者和践行者[5]。孟禹言(2014)指出低碳生活是对现今发展模式的挑战,“碳中和”则是挑战之一,低碳生活是必须的,是必行的[6]。
(二)存在问题
对于个人来说,大家对低碳生活了解不足,在日常生活中没有将注意集中在低碳上,没有刻意去学习低碳生活方式;对于企业来说,部分企业不注重碳排放需求,碳排放超标;对于社区来说,社区宣传较少,在疫情时期反而更为忽视低碳的宣传工作;对于政府来说,部分地区政策落实不到位,整个社会无法实现低碳环保。
二、 调研目标及方法
(一)调研目标
(1)“低碳”作为当下热门的词汇,百姓民众大多听说过,但多数仅停留在表面认知,并未能了解我国的“低碳”目标及政策、“低碳”一词的真实含义。通过本次调研,宣传普及“低碳”目标、相关政策等,呼吁民众积极参与“低碳”生活。
(2)通过对机关企业、地方政府、事业单位、社区、百姓民众等主体的问卷调查及实地访谈,研究不同地区的政府及相关部门有关“低碳”政策的实施情况,并了解该地区企业单位及人民群众针对“低碳”政策实施对生活的影响、想法及建议。
(3)通过短视频的拍摄及发布,宣传“低碳环保,从我做起”的口号及环保的生活方式,让更多民众意识到“低碳”生活的重要性。
(4)依托调查中民众提出的问题及调查结果,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思考合理的解决方案并提出相关建议。同时,在调研中自我反思日常是否落实“低碳”生活方式,通过自身努力影响身边人加入“低碳”生活。
(二)调研方法
1.文献研究法
(1)通过比目镜,查策网,中国政府网等国家政策查询平台,了解调研地区颁布的相关“低碳”生活的政策。运用各个网站的政策大数据平台对低碳生活方式的推行政策进行高级搜索和关键字检索,概括出“双碳目标”下推行低碳生活的主要方法
(2)通过百度学术、知网、碳排放交易网等网站系统地进行文献或数据检索,通过文献研究法,奠定社会实践考察的理论基础,为问卷的设计提供理论支持。
2.问卷调查法
问卷采用封闭式题目与开放性题目相结合的形式。根据对文献的广泛阅读及理解构建问卷初步整体框架,设计关于不同调查主体的低碳观念与低碳生活方式及在“低碳”政策实施下所受影响的调查问卷,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发放问卷,并收集相关数据。
3.深度访谈法
根据研究主题进行提纲的拟定,以一对一的形式与访谈对象交流,挖掘信息的深度。本研究运用深度访谈法进行模型的确定以及对问卷的初始修正。
三、调研结果
本次社会实践为了切实探究低碳环保理念在社会层面上的普及情况,并针对现状提出有效的低碳环保理念的推进方法,通过发布调查问卷的方式调查了全国不同地区各行各业的群体对低碳环保概念的认识和了解情况,共收集了85份有效填写的问卷,现就有效问卷中得到的有效信息进行数据分析,以便实现社会实践的基本目标,为相关政策的提出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
问卷全部由社会实践的队员通过线下发放或社交媒介发布,目标填写人群为学生、医务人员、机关单位工作者及企业工作者等一线工作人员。通过数据分析,有效问卷的主要填写人群为学生和企业工作者,年龄分布在20-30及40-50周岁的占主要部分,在地区分布上呈现以高校所在地(湖北省)为中心,社会实践具体实践地点为辅的矩阵式分布,提高了调查数据的有效性和真实性,对社会实践具有指导性意义。
调查结果如下:
1.对低碳概念的理解以及了解途径
我们在调查之后了解到,87.5%的受访者认为低碳涉及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85.42%的受访者认为低碳涉及减少以二氧化碳为代表的温室气体排放;62.5%的受访者认为低碳包括降低所有有害物质的排放;还有41.67%的受访者认为低碳包含减少含碳物质的使用。
而对于了解低碳生活的途径,41.67%的受访者提及书籍;79.17%的受访者提及短视频自媒体;77.08%的受访者认为相关环保机构宣传使自己增加了对低碳的了解;54.17%的受访者认为电视也是有效果的宣传渠道。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大部分人都认为“低碳”涉及减少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排放,可见低碳的概念比较深入人心,大众对低碳概念接受程度较高。而对于了解低碳生活的途径,调研结果则显示短视频自媒体以及电视等音频传播渠道效果更佳,效果明显优于相关书籍。
2.对于日常生活中的低碳习惯
对于大家是否有意识地保持低碳环保的生活习惯,我们在调查之后了解到,93.75%的受访者可以在生活中做到出门前关灯,断开电源、开关、插头;79.17%的人在时间允许的前提下,愿意选择步行、自行车、公交车的出行方式;68.75%的人会将塑料袋反复使用;72.92%的受访者表示外出就餐时,会打包剩菜剩饭;52.08%的人会选择双面复印或者打印;同时还有50%的人表示会收集自己的废旧物品支持环保回收活动。
对于垃圾分类的情况不容乐观,只有27.08%的受访者认为自己可以做到经常主动进行垃圾分类,而64.58%的人会偶尔进行垃圾分类,调研群体中仍有8.33%的受访者从来没有垃圾分类的习惯。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大部分人有一定的低碳环保意识,并且培养了一定的低碳生活习惯,但是仍有很大的改善空间。此外大部分受访者都对低碳生活方式表示了理解与认同,并且表示这不会降低自己的生活水平。
3.对于低碳消费情况
后疫情时代,大家愿意以哪些途径支持低碳消费?调查显示64.58%的受访者愿意保持“更多时间自己做饭,充分利用家中物品”的“低碳消费”特质; 56.25%的受访者愿意在后疫情时代用远程会议或在线学习的方式减少部分出行或出差,而且大部分人表示愿意保持“更多关心社区和自然环境”的话题。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渐渐普及,25%的受访者表示正在规划购买新能源汽车;29.17%的人对于新能源汽车持观望态度;还有三分之一的人认为新能源汽车还需发展时间,所以没有购买的打算。
4.实行低碳生活的阻碍因素
哪些因素阻碍了社会大众实行低碳?调研结果显示60.42%的人认为缺少宣传、“领头羊”; 64.58%的人表示自己低碳环保意识较低,没有意识到在铺张浪费;52.08%的人表示政策落实不到位;14.58%的人表示疫情防控对此有一定影响;37.5%的受访者表示个人背景、理念存在差异会阻碍实行低碳。
对于在“低碳消费”采取行动时面临哪些阻碍,因很难判断什么是低碳消费和低碳产品而阻碍自己实行低碳消费的受访者高达70.83%;而43.75%的受访者认为符合低碳消费的产品太贵,财力不支持;有22.92%的受访者认为低碳产品的体验不如普通产品好,因而放弃低碳消费。
而对于树立低碳理念的动机,83.33%的受访者认为树立低碳理念有利于身心健康,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37.5%的受访者选择从众,看周围人怎么做;39.58%的受访者认为通过参加低碳环保活动了解低碳知识可以获得他人的尊重;还有47.92%的受访者被讲座,电视,杂志等低碳知识所吸引,而决定培养自己的低碳行为习惯。与此同时,97.92%的受访者表示,如果有一些奖励机制,自己将努力实现低碳生活。
由此可见,低碳生活的阻碍因素主要有宣传不到位、政策未落实、知识未完全普及以及领头羊的缺失。而对于低碳理念,大部分受访者希望低碳生活能够让自己身心健康,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此外,如果有一些奖励机制,人们低碳生活的意愿将大大提高。
5.关于疫情期间废弃口罩的处理
对于,16.67%的受访者表示所在社区有废弃口罩专用垃圾桶,并且会引导丢弃;16.67%的受访者表示废弃口罩专用垃圾桶只是摆设,使用率并不高;超过半数的受访者表示没有专用垃圾桶;14.58%的受访者表示从未关注过。因此如何处理废弃口罩,29.17%的受访者会将废弃口罩丢弃在专用垃圾桶;而70.83%的受访者表示会和其他生活垃圾一起丢弃。
由此可见,大家对于废弃口罩的处理,仍然存在许多不合理的地方。大部分社区没有设立废弃口罩专用垃圾桶,部分社区有专用垃圾桶却没有引导丢弃,导致使用率很低,相关社区以及相关部门应对此出台相应管理办法。
通过发行面向多个特定群体的低碳环保情况调查问卷,总结得出以下研究结论:
(1)总体来说,大部分群体对低碳的内涵有一定的了解但不够深刻、充分,了解渠道比较单一。日常生活比较注重节约、环保,但低碳环保意识有待加强。
(2)大部分群体所认为的低碳环保还停留在过去的“低碳出行”、“减少一次性餐具的使用”等,对当前新型低碳技术、绿色低碳产业的认识不够,缺乏对国家相关政策的认知。
(3)问卷的部分数据暴露出群体低碳环保意识较低,低碳生活知识匮乏的问题,究其根本为政府对低碳的重要性宣传力度不够、环境保护政策未全面落实,人们缺乏相关知识,无法切实实践低碳行为。
四、相关建议
如前述分析结果所示,人们对低碳生活相关内容的认知程度不容乐观,从总体上反映了人们对低碳生活缺乏全面系统的认知。低碳生活与低碳经济发展已然成为当前社会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系统、全面地加强对人们低碳生活的认识,是实现低碳生活目标的根本前提。
当前整个社会尚缺乏开展和推行低碳生活的良好环境氛围,在“双碳”目标导向下,绿色低碳的社会发展势在必行,机遇和挑战并存。实现绿色低碳的社会发展的首要条件,就是优先在社会层面培植低碳环保的思想理念,以低碳思想理念为背景,不断推进低碳生活在不同社会群体当中的认同感,共同构建低碳生活的和谐环境与氛围。具体建议如下:
1.以政策为导向,从国家和社会层面推进低碳生活的根植。
政府应该积极扮演好低碳生活建设的主导角色,从政策制定、制度建设等方面营造有利于低碳生活建设的政治环境,出台完整、准确、能够全面贯彻的新发展理念,持续推进绿色低碳发展,从各行各业做起,为低碳生活描绘出政策层面的蓝图。
国家应该在宏观层面上加大对低碳产品生产厂家的政策扶持和资金补助力度,保证低碳产品的生产厂家不仅能够在市场上立足,而且还能够在技术革新、创新工艺等方面获得国家的支持,从而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另一方面继续落实和加强淘汰落后产能、高污染产品的力度,让对环境污染严重的非低碳产品逐步在市场上消失。
对于人们常用的低碳产品消费,国家应提供一定的消费补贴,例如在节能电扇,节能电灯,节能热水器等低碳产品上提供补贴,或者是开展鼓励以旧的非低碳产品换取新的低碳产品的活动。
政府作为低碳环保政策的最大推手,不仅要推广低碳政策,加大宣传力度,而且要考虑如何将民众与低碳生活联系起来,联合各地方高校、机关单位、企业事业单位发布低碳生活倡议书,从人民根本意识上改变人民群众低碳意识匮乏的现状,发布低碳惠民补贴、扶持低碳产业的政策。
2.媒体做好舆论引导工作
媒体对低碳生活、低碳行为典型实例加大宣传,进行专题报道,赞扬低碳行为“领头羊”,起模范带头作用,充分发挥信息传播、舆论导向作用,引发“从众效应”,让更多的人践行低碳。并且地方要贯彻落实政府低碳政策,拒绝一切“喊口号”、形式主义的低碳行为,严格执行低碳政策,改善社区、街道环境、设施,倡导规范低碳生活理念和行为,以多元化的活动方式扩展人民群众环保低碳知识广度与深度。
3.营造低碳的社会风气,让低碳生活融入大众内心。
每一位公民在思想上应重视低碳事业,充分意识到“碳达峰”、“碳中和”对环境的现实意义,加强低碳生活意识培养,在行为上应从小事做起,潜移默化地形成良好的低碳生活方式,倡导身边人力行低碳生活方式,带动低碳的社会风气,为“双碳”目标贡献一份力量。学校应该积极引导学生践行低碳生活,鼓励和表扬积极的低碳生活观和行为,在学校中建立低碳环保类社团或学习小组来组织同学们融入低碳生活并纠正日常生活中非低碳生活的行为。
“力行节能减排,倡导低碳生活”不是单纯的口号。我们要努力做到思想上高度重视,组织上给予保障,行动上积极参与,从自身做起,从身边的点点滴滴做起,做“节能减排、低碳生活”的倡导者、宣传者、实践者,当“节能减排,低碳生活”成为大家的一种自觉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时,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人与自然和谐型”生态社会的目标将会实现。
参考文献:
[1]《武汉市低碳生活现状调查研究》《长江论坛》2012年05期
[2]新时代大学生低碳生活方式培育研究[D].陈思静.西安科技大学.2018年
[3]《创新数字技术,培育绿色低碳生活方式》[J].蒋南青,杨建平.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 2021,(08)
[4]环境教育编辑部.以低碳生活方式助力实现碳中和[J].环境教育.2021,(04)
[5]夏静,王一雪.让绿色低碳生活成为一种习惯[N].光明日报,2022-01-14(001).DOI:10.28273/n.cnki.ngmrb.2022.000242.
[6]低碳生活方式的本质意义与影响因素[J].孟禹言.中国经贸导刊.2014(02)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1351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