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认识工匠及工匠精神的重要理论与实践意义,大力弘扬工匠精神。7月12日,山东理工大学“携沂蒙之情,与农工同行”实践团走访临沂市蒙阴县岱崮镇当地手艺人之家。
劳动创作人类,恩格斯指出,“真正的劳动是从创造工具开始的。”实践团走访当地“手工耙子”制造人刘训利家。大姨热情地接待了实践团并讲述了耙子的历史与制作工艺。
耙在中国已有1500年以上的历史,北魏贾思勰曾在《齐民要术》中有所记载,将使用此农具的作业称作耙。据大姨讲述当地村民常在秋天使用耙来回收桃树落叶。相比于铁耙子,竹子制作的耙子更加轻便好用,手工竹耙子的制作方法十分繁琐,主要工艺有劈竹-浸竹-烧竹-编竹等。
此次走访,实践团对于习近平总书记说的“人类是劳动创造的,社会是劳动创造的。”精神的学习更加深入。工匠精神首先是一种劳动精神。人民创造历史从根本上看是劳动创造历史。人类在改造自然的伟大斗争中,不断认识自然的客观规律,通过在劳动实践中不断积累实践经验与技能,从而推动历史进步和创造更为丰富的社会财富。中国梦的实现,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都需要广大劳动人民的劳动创造。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用辛勤劳动创造中国人民的美好生活、创造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人民在创造历史的同时,也在创造自我。通过劳动实现自我价值或人生价值是工匠精神的本质内涵。
除了手工品,特色美食也是手艺的一种。煎饼,是沂蒙山区民间传统家常主食,也是久负盛名的地方土特食品。从使用的原料方面分类,又可分成麦子煎饼、玉米煎饼、小米煎饼、高粱煎饼等,不同的原料,其味道也各不相同。在当地村民刘加军的带领下,实践团来到手工玉米煎饼作坊。
作坊内烙好的煎饼薄如纸,张姐动作娴熟一张张折叠成卷。实践团品尝刚出锅的煎饼并体验制作煎饼。据张姐介绍煎饼食品有着悠久的历史的传统面食,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山东沂蒙人民即开始食用煎饼,相传孟姜女哭长城,所带的食物就是煎饼。千百年来,人们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工艺,增添品种,使其成为久盛不衰、享誉海内外的名优食品。但张姐也感慨道手工煎饼日益减少,机械制作将取而代之。虽然煎饼的制作发生了改变,但不变的是当地人民爱吃煎饼的习惯。
制作煎饼有独特的工具,张姐将鏊子、摊子、推子、油闹子等工具一一向实践团成员展示并讲述使用方法。“摊煎饼”是一项专门的技艺,做法有刮、摊、滚、擀等多道工艺。加工煎饼的原料“糊子”是十分重要的,只有稀稠适当的糊子才能摊出好的煎饼。
介绍完做法,张姐又向实践团讲述当地煎饼的经典吃法——煎饼卷大葱。薄薄的煎饼放上一颗洗净的大葱,沾上大酱,美味极了。
如今,临沂的煎饼有了新的内涵,成了红色食品,来临沂旅游的人们,定要尝尝满口留香回味无尽的临沂煎饼,并将其作为礼品馈赠亲友。著名的品牌有以当年的拥军模范“六姐妹”为品牌的“六姐妹”牌煎饼;有以全歼国民党王牌军整编七十四师战役旧址孟良崮为名的“孟良崮”牌煎饼;有“蒙山小调”煎饼等,据不完全统计,每年有500多万吨口味香甜的临沂煎饼销往全国,有的品牌已走向世界。
进入现代工业社会,伴随手工艺向机械技艺以及智能技艺转换,传统手工工匠似乎远离了人们的生活,但工匠并不是消失了,而是以新的面貌出现了,即现代工业领域里的新型工匠,机械技术工匠和智能技术工匠。千百年来技艺工匠的劳动实践及其生产的物质文明成果遍布人类生活以及审美的各个方面,同时在精神文明层面形成了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工匠文化。我国要成为世界范围内的制造强国,面临着从制造大国向智造大国的升级转换,对技能的要求直接影响到工业水准和制造水准的提升,因而更需要将中国传统文化中所深蕴的工匠文化在新时代条件下发扬光大。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1375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