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社会实践 >

寻访英烈魂归处,深悼青山埋忠骨——英烈山纪念馆

来源:合肥工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系 作者:合肥工业大学暑期社会实践赴宣城广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弘扬情况调研个人返乡实践团队

寻访英烈魂归处,深悼青山埋忠骨——英烈山纪念馆

七月十六日上午,我们前往位于广德柏垫镇姚村境内的英烈山纪念馆,瞻仰了英雄的光辉事迹。

英烈山纪念馆介绍

英烈山纪念馆位于安徽省广德市柏垫镇,是由航空工业、中国电科与安徽广德市三方共同建设的纪念馆。英烈山纪念馆建筑总面积1218平方米,高三层,一、二层为航空国防展厅,三层为爱国主义教育培训讲习室,可同时容纳百余人开展教育教学。英烈山纪念馆的建设,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铭记一切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做出贡献的英雄们,崇尚英雄,捍卫英雄,学习英雄,关爱英雄”重要指示的具体举措,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展出内容英烈山纪念馆为航空人、电科人及社会各界提供了重温英雄故事、致敬英雄事业的庄重场所,更是我们铭记历史、激励后人,传承英雄精神,传播航空文化的又一阵地。

背景

一直以来,因美国以及欧盟等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武器禁运和阻挠,其中包括中国缺乏的预警机技术,中国空军在预警机方面长期处于真空状态。预警机拥有整套远程警戒雷达系统,可以监测海上及空中的目标,并指挥己方飞机作战,在空中作战中起到指挥部的作用,一位军事专家曾给出推断:“一个国家如果拥有较好的预警机,即使战机数量只有对手的一半,也一样可以赢得战争”。空警-200便是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代预警机之一,许多科学家为了空警-200的升空投入了自己的心血。

2006年6月3日,一架隶属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的空警-200在执行任务途中,于宣城市广德县柏垫镇梨山村上空失事,为了避免对平原的村落造成伤害,机组人员驾驶飞机驶向了半山腰,机上包括机组人员在内的40人全部罹难。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历史上最严重的空难,其造成的损失无法用金钱来衡量,机上的40人中除5人为试飞员和一名通讯员外,其他人员均为电子专家,其中还有两位将军级高级工程师,他们牺牲在了中国军机发展的道路上。

一入馆内,映入眼帘的便是写给英雄们的赞歌,在一楼的大厅,一组浮雕描绘出中国国防的发展历程。在这里我们了解到了长眠于这青山中的英雄们以及他们的故事。

讲解员引导我们进入放映厅,为我们播放了相关的纪录片。在纪录片中我们更加详细的了解到了英烈们的事迹。其中陈秋华烈士,是合肥工业大学工业自动化专业的优秀毕业生,是合工大历史上最优秀的学生会主席,毕业后来到中国电科第三十八研究所工作,立志献身国防事业,后参与到预警机的研制工作中,恪尽职守,不畏艰险,为空警-200预警机的研制和列装转战漠北江南,仅2005年5月至2006年6月的370余天,就有307天在外出差,执行飞行任务近百架次,飞行时间超过400小时;严于律己,公而忘私,新婚第四天便告别妻子奔赴千里外的试验场。在失事的飞机上还有许多像陈秋华前辈这样的青年才俊,他们告别父母家庭,全身心的投入到国防建设中去,他们带着满腔热血,怀揣报国之志,英勇顽强,不怕牺牲,诠释了对初心使命的坚守,表达了对党和国家的担当。

随后我们跟随讲解员遍览了浮雕,感受中国国防的蓬勃发展,英雄们的努力也在这幅画卷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当我们走上二楼,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英雄们的遗物,这些遗物来自英雄们家属与朋友的捐赠,讲解员向我们依次介绍这些英烈们,墙上,是英烈们的遗照,看着这些年轻而又坚毅的面庞,令人惋惜。英雄们走在了中国国防发展的路上,他们将生命融进祖国的山河,将信念送上祖国的天空,后人沿着英雄的足迹,推动着中国国防事业走向一个又一个新阶段。

“有一个英雄的团队,已经长眠于中国广德市境内,应有翠竹肃立,守望露珠殷红。他们是谁?如何成为众望所归?谁者能够告慰英灵?曾经有前辈们的壮举,已经成为共和国奠基时代的丰碑,那就是,拨开乌云见蓝天,在中华民族崛起的征程上,太阳,开始拥抱人民。有一个英雄的团队,接过前辈们的火炬,这就是,拨开蓝天见寰宇。将一个蔚蓝色事业进行到底。继承着共和国使命,向着无限辽阔的前方,翱翔!在蔚蓝色的深空里,必定能见到大爱无疆!有一个英雄的团队,永远活在,英烈山上那一声惊雷里,音容笑貌,风雨如洗。英雄去矣意徘徊,敢有雷霆动地哀。”

英烈山纪念馆前一首《英雄赋》,说尽祖国人民对英烈们的崇敬与悼念。7月16日,我们团队来到了这片承载着无限哀痛的土地上,访故地,悼忠魂。

晓沉痛历史,共万人同悼

走进英烈山纪念馆,讲解员开始给我们讲解英烈山“六三空难”的历史。

安徽广德六·三空难发生在2006年6月3日,一架隶属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的空警-200预警机在执行任务途中,在安徽省宣城市广德县柏垫镇梨山村上空失事坠毁,机上包括机组人员在内的40人全部罹难。

飞机在当日约13时30分从安徽肥东军用机场起飞,在飞抵柏垫镇姚村上空时,因突发故障需紧急迫降。军机尝试寻找迫降地点,然而这一带重峦叠嶂、千峰矗立,稍有平地的地方都有零散的村落,若在这里降落势必会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为了避免伤及当地百姓,最大限度地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在自己的生命受到威胁时,军机上的烈士们英勇无畏,毅然选择转身向姚村的山间急冲而去,最终军机不幸在一座海拔252.4米的山腰坠毁,机上40名成员全部以身殉职。

空难发生后,广德县县委、县政府和县人武部共组织了5600人次和部队官兵对空难现场进行搜索,最终发现了烈士们的尸体。

这起空难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历史上最严重的空难。在此次空难中壮烈牺牲的烈士都是中国军机研发的精英。机上40人中除5人为试飞员和1名通讯员外,其他人员均为电子专家,其中还有两位将军级高级工程师。

空难已经发生,悼念从未终止。

2006年6月4日,也就是空难发生的第二天,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发出唁电,对空难中罹难人员表示深切哀悼,并向遇难者家属表示慰问。唁电中指出,遇难人员牢记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使命,不畏艰难,恪尽职守,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的英名和功绩,祖国和人民永远不会忘记。

之后,为了纪念烈士,当地政府将“六·三”空难失事地命名为英烈山,并在山旁修建了英烈纪念馆——正是我们所参观的这一座。

在纪念馆内,我们不仅能看到开篇提及的一首《英雄赋》,还能看到一面纪念浮雕,浮雕上绘声绘色地雕刻出了中国航天的发展史。

社会各界对于烈士们的怀念也从未停歇。从2006年开始,工业部门和部队多次在英烈山附近组织集会、告慰英灵,也陆续有大学生、旅客前来缅怀、悼念。

英雄已去,终是四海同悲,天地共哀;忠魂长眠,定可青史留名,流芳万年。

观烈士短片,初识赋中人

在观看完纪念馆一楼的纪念浮雕及相关文字介绍之后,我们团队成员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走进了厅旁的放映室。在这里,我们观看了与各烈士相关的短视频、纪念短片,通过这种方式,初识《英雄赋》中人。

秦澎烈士,是牺牲英烈中年龄最小的烈士。24岁,风华正茂,却已在航空领域大有作为。初婚两月的他,带着新婚妻子的不舍与父母的牵挂,毅然奔赴实验场地。在广德的青山之中,秦澎,这个充满朝气、充满活力的青年人,永远定格成了一张黑白色照片。他的母亲,在他去世后不久,也累倒在了工作岗位上。他们为祖国的发展与繁荣奉献出了自己的一切,甚至是生命,他们的事迹将会始终被祖国、被人民所铭记。

李正权烈士,来自四川乐山的一个小村落。他质朴、踏实、能干,深受同事们的喜欢与信赖。或许是因为天妒英才,2006年6月3日,大山失去了他的儿子。警车长鸣,笛声呜咽,划破小村的宁静,警员们满怀伤痛地敲开烈士的家门。年迈的母亲跌坐在门旁,泪水满颊……她的儿子是为国家走的,忠魂烈烈,万古流芳。

陈秋华烈士,在很多人看来,是最具前途的年轻人。他从小便学习优异,是“安徽省三好学生”,是合肥工业大学最优秀的学生会主席,也曾在人民大会堂受到表彰。工作之后,他始终勤勤恳恳、呕心沥血,为祖国航天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甘洒热血写春秋,愿沥赤胆誉中华”,陈秋华烈士,无愧于这副挽联,无愧于华夏。

六·三空难遇难烈士,40位学者、精英,都是和他们一样不可多得的航空人才,他们的背后,也都有一段段催人泪下的感人故事……

在放映厅放映的纪念视频里,我们看见了烈士们的音容笑貌,六三空难遇难烈士,于我们而言,不再是一个个冷冰冰的名字,而是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人。

我们整个团队,没有一个人能够心情平静地走出这间放映室。

看旧像遗物,知当时故事

走上英烈山纪念馆二楼,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墙壁上挂着的一排烈士遗像。遗像上的烈士们面带笑容,就连眼神里也满是真切的笑意。当我与那双笑眼对视的刹那,恍惚之间,仿佛所有的苦难从未发生,仿佛像上之人就完好无损地站在我的对面。回神的瞬间,我不由自主红了眼眶。环顾四周,我发现团队的成员们也都神情凝重,这一刻,所有人彼此共情。

二楼的展厅内陈列着众多烈士遗物。奖状、眼镜、手表、笔记……一件件物品躺在展示橱柜里,静默地守护着它们与烈士的故事。

一块手表,陪伴着许天祥烈士度过了无数个潜心钻研的夜晚,走过了无数个为国奋斗的春秋。没有人知道,这块手表见证过航天史上多少伟绩的诞生。当世人见到它时,它已经被摔断裂,满是血迹地躺在英烈山间、躺在烈士的忠骨旁。于是它被满心伤痛的村民们捡起、洗净,最终被摆放在了这座纪念馆里,供一代代后世人观瞻。

一张涂涂改改的书信纸,歪歪扭扭地写着:“亲爱的爸爸您好!工作忙吗?身体好吗? 我们已经开学了,又换了新老师,老师把班上的yaoshi给我了。我把学习情况向你汇报一下。我上课的时候有时好,有时坏。我七点十五分上学,作业能按时完成,上课不能积极发yan,家里听妈妈的话,妈妈工作很忙。希望你快回来。 你的儿子:秦澎 9月20日”这是烈士童年时期最稚嫩的语言。这是一份记录了烈士的成长、颇有意义的纸张,可当空难发生之后,斯人逝去,这张纸和纸上的文字也失去了它本该有的灵魂。

来往信件,向我们展示了烈士生前与父母间的对话,让我们深感于这一份深情与孝心;一本厚日记本,密密麻麻记载了烈士生前的工作与生活,从中我们窥见烈士对航天事业的热爱和对祖国的衷心;数份不同年龄段获得的奖状,生动诠释了烈士“从小优秀到大”的精英形象,这份卓越与优秀令我们敬佩、赞叹……

一件件遗物,带我们走进烈士们的生活,在那些平凡却又不平凡的日子里,烈士们是精益求精的学者精英,是无私奉献的爱国者、中共党员,同时也是父母心中最挂念的儿子,是儿女最依赖的父亲……

他们曾经事业有成、家庭美满,他们曾经拥有过这人世间的一切美好,他们曾经可以度过一个完美、幸福的人生。

可惜,所有的一切都在2006年6月3日那一天戛然而止。

在纪念馆二楼参观的时候,讲解员一直在讲述着烈士相关的故事。她说起有位烈士牺牲的时候,他的女儿即将参加高考。当时的大家害怕影响到女儿的高考,硬生生将消息瞒下来,直到高考结束之后才将这个噩耗告诉了女儿。我们很难想象,这位可怜的姑娘在高考结束得到这个消息之后,是何等的悲伤与痛苦,是如何如何地绝望。

烈士们的亲属在事故发生后也曾多次来到英烈山与英烈山纪念馆。每一次来到这里,烈士的妈妈总是哭得泣不成声。旧时的故友们也曾来到此地缅怀、悼念自己曾经的战友、朋友。每一次都是满心伤痛、痛苦不已。

纪念馆二楼有一个专门摆放亲友悼念书的展柜。2007年,2008年,2010年,2020年……在烈士们遇难后的每一年,都有他们旧时的亲人、朋友,为烈士们写下一句句真切的悼念。

忠魂逝去,最苦的莫过于至交亲朋。

叹军机发展,感国之愈强

走进航空展厅,抬眼是模拟星光,四周尽是各种各样的军机模型。

讲解员说,六三空难发生时,烈士们乘坐的飞机正是中国空警-200型预警机。当时该种预警机处于最终研发阶段,烈士们正在进行第二次试飞。不幸的是,试飞过程中飞机突发故障,机上40人全部遇难。

在六三空难发生之后,中国陕西飞机制造公司加快了研制中国空警-200型预警机的步伐。为解决飞行安全问题,中国军方积极与乌克兰安东诺夫设计局进行了合作。在改进空警-200的过程中,研究人员更换了新型座舱玻璃除霜系统和新型机组成员紧急情况告警装置。这些措施大大提高了飞机的飞行安全性能。

在烈士们逝去后的这些年里,中国航天军工取得了迅猛的发展。

陕飞积极开拓国际军贸市场,研发了ZDK-03型预警机。该型预警机于2010年11月10首飞、2012年10月31日通过技术鉴定,2011年11月交付国外用户,实现了我国预警机的首次出口。同时,证明了运8平台完全适合背负式圆盘的天线布局形式,为空警500的研制积累了经验。

自2010年开始,航空人把预警机研制的注意力集中在了“进阶、升级、打怪”上:所谓“进阶”“升级”指的就是通过对空警200预警机的改进,换装新型数字列阵相控阵预警雷达,对任务电子及载机各系统减重、增能,开发研制新型预警机——空警500;而“打怪”则是克服研制道路上的诸多“拦路虎”。

空警500最终横空出世。空警500预警机是我国第一型完全独立自主的高性能预警机装备,实现了“小平台、大预警、高性能、新一代”的研制目标,解决了国产化规模装备的发展困境,实现了国产预警机升级换代,标志着国产预警机研制技术进入国际先进行列。

……

发展仍在继续。一代代航天人继承着烈士们的梦想与志向,推动中国航天军工发展一步步走上新的台阶。

我相信,凭借着一代代中华儿女前赴后继、呕心沥血的付出,在不久的将来,中国航天一定会取得更多伟大的成就,中国一定会更加繁荣、更加强盛,如巨龙一般,屹立在世界东方。

承烈士之愿,立报国之志

走出英烈山纪念馆的大家,仍然被在纪念馆中的所见所闻震撼着。

英雄团队终其一生都在为祖国航空事业奋斗不息,他们用青春与汗水树立了航空史上奠基时代的不朽丰碑。哀兮,痛兮,烈烈英魂归沉寂;思兮,盼兮,愿以此身承此志!

回首中华漫漫征途,有无数忠魂长归尘土。千千万春闺梦里人,终成为无定河边骨。身为新时代大学生,我们应传承英雄的红色基因,继承忠烈遗志,以报国作为我们终身奋斗的目标,始终心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主义情怀,呕心沥血阅诗书,鞠躬尽瘁报国恩。

历史又一次翻开新的篇章,崭新的时代由我们接下英烈们的接力棒。来时风雨凄凄枯骨成路,前方征程遥遥你我同去。我们将带着在英烈山纪念馆的这份震撼,始终心怀一颗炽热的报国心,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附:团队成员参观完英烈山纪念馆后创作诗篇《风落左肩》

风落左肩

驻足于皖南英烈山下

从十六年前吹来了红色的风

风落在我的肩头

英烈们在风起处遥望我和这个时空

(一)溯回

那一年预警机在此失事

英烈罹难青山处处埋忠骨

那一年举国同悲 天地共哀

千万份悼念遥寄英烈魂归处

忠烈的故事

是一场生死为国的梦

英烈们生是为国为党而生

他们放下所有个人的爱恨

呕心沥血砥砺前行

在祖国航空事业上书写青春

英烈们死是为国为党而死

他们燃烧尽所有的能量

虽归于尘土

却仍旧守望着祖国的山河万丈

他们为人民做出的贡献造福世间

他们可歌可泣的红色精神代代流传

他们虽死犹生 他们 流芳千年

昔有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

而今嫦娥也应再舒袖

问询吴刚且捧当年桂花酒

(二)对话

抬起头仰望一片青翠的英烈山

仿佛有无数忠魂在与我对话

他们在问问祖国当今的发展与形况

他们在等等一个更加繁荣的华夏

我说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兴国

今之中华昌平繁荣 更具大国气魄

我说

风流人物看今朝史书尚未着墨

今之少年承君遗志 定领中华有所作

风之来处

我仿佛看见英烈们点了点头

倏地一个声音叩问我的灵魂

“你呢?”

……我呢?

红色的风落在我的左肩

在离心最近的位置上

我伸出手缓慢而郑重地

压了压肩膀

风儿顺势落入心房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1389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

相关内容

探寻历史脉络,领略亳州古韵——亳州博物馆探访记

2025年1月22日,阳光洒落在亳州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亳州博物馆迎来了一位满怀好奇与求知欲的访客,他在这座历史文化的宝库中开启了一段穿越时空的奇妙之旅。亳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有着…… 孟金斗 安徽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查看全文 >>

推荐内容

鲁有嘉渔调研团深入实地调研,挖掘现实问题

青岛是一座被大海偏爱的城市,“黄海暖流”与“沿岸流”在这里相遇,带来了丰富的藻类与浮游生物。得天独厚的先天条件,让这…

助力银发族打破数字枷锁

图为实践队成员向老人介绍手机的使用知识大学生网报通讯员王溪溪摄图为实践队成员向老人讲解如何使用电子设备大学生网报通讯…

【管理学院寒假社会实践】以爱相伴,情暖夕阳

【管理学院寒假社会实践】以爱相伴,情暖夕阳(通讯员:徐雨晨)“悠悠华夏,千年传承,尊老敬老,德馨永彰。”敬老爱老,这…

【管理学院寒假社会实践】深耕关怀,情暖桑榆

【管理学院寒假社会实践】深耕关怀,情暖桑榆(通讯员徐雨晨)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老年人这一群体在社会中的…

春节里的文化自信与社区的温暖

春节里的文化自信与社区的温暖春节期间,我有幸参与了一次社区实践活动,内容包括为社区居民贴春联以及协助整理社区内的电动…

最新发布

“OEF·助农小队”走访南京宁粮,探索有机肥,助农新生。
2022年7月1日为探索有机肥料生产过程,理解有机肥料的作用机制,感悟有机肥料对耕地土壤可持续发展的促进作用,南京农业大学“OFE·助农小队”来到了南京宁粮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进行对有机肥方面的实地调研。图…
安徽工程大学:赓续红色血脉 推进乡村振兴
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教育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讲话精神,让广大青年学生勇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8月19日至22…
摘星日志(五)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奔月的美丽传说,演绎着琼楼玉宇的清辉明月。“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手持风筝、火箭助力,渴望飞向太空,万户成为“世界航天第一人”。8月19日,“摘…
文娱活动乐人民
文娱活动乐人民作为河南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暑期社会实践的成员,我于8月19日前往汝阳县文化中心大楼进行考察调研。汝阳县文化中心大楼于2013年建设,2015年竣工使用。新馆总投资500多万元,总面积达3000平方米。…
探访红色遗迹,感受红土深情
要传承红色基因,青年一代必须勇敢担负起艰巨而光荣的历史使命,用实际行动把红色基因一代代传下去,做对国家对人民对社会有用的人。滁州学院深入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以青春梦托起伟大…
摘星日志(四)
今天是摘星服务队前往新池小学的第四天,摘星队队员与新池小学的同学们一起了解到了杨利伟与王亚平两位航天员的故事,参加了一堂别有趣味的手工课。摘星队的队员教学了利用废旧原料制作火箭的方法,每一位同…
社会实践活动关于土地流转
经历了将近一周的社会实践,我感慨颇多,我们见到了社会的真实一面,实践生活中每一天遇到的情况还在我脑海里回旋,它给我们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社会实践活动给生活在都市象牙塔中的大学生们提供了广泛接…
摘星日志(三)
科技在不断发展,时代在不断进步。在这个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里,单纯的知识型人才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实际能力显得越发重要。而由于中国的应试教育,让学生一味待在校园学习理论知识,缺乏社会实践经验…
安徽财经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实践团温情关怀暖人心,筑梦留守儿童未来
为进一步传递温暖,关心和了解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2022年6月24日,在安徽省蚌埠市李楼乡十六中校长、老师的指导和支持下,安徽财经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情暖童心,筑梦未来”暑期社会实践团队的师生来到蚌…
摘星日志(二)
三下乡是每一个大学生的舞台,同时也是给了我们一个锻炼自身的时机。在此过程中,我们不仅获得获得社会经历,拓宽视野,增长个人见识,更为我们以后的人生道路奠定了一定的根底。这一过程中,想来摘星队队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