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敲开聊斋俚曲市级传承人陈倩的家门时,满头银发的陈老立在门口迎接“聊斋寻俚”实践团。一件简单的白色T恤,后背微驼,他踱步走进茶几收拾了刚刚还在看的聊斋俚曲剧本和资料,热情地招呼实践团成员就坐。我们与陈老聊起俚曲时,他脸上的笑容似乎从未消失过。
聊斋俚曲被称为中国明清时期民间音乐的“活化石”,它与《聊斋志异》同出自蒲松龄之手,是蒲松龄俗文学的代表作。《聊斋志异》以文言文写成,非一般平民百姓所能读懂,蒲松龄便用聊斋故事,借用当时流行的民间小调进行再创作,经过填词而成了用淄川方言土语演唱的“聊斋俚曲”。
契机:“重若千钧”的遗稿
陈老从事了一辈子的文艺工作,与聊斋俚曲早早结缘。狐仙传说、嬉笑怒骂、俚曲的韵律一环一环地扣进他的身体里。
陈老真正为俚曲的建设开始奔走,是在他的人生暮年。淄博市文化局原文化科负责人牟仁钧是淄博市最早研究挖掘整理俚曲的一批人之一,他去世后,他的遗孀将他生前整理的俚曲资料托付给了陈老。从此,如何让聊斋俚曲焕发更大的生命力,而不是走进博物馆的橱窗,成为了陈老难以释怀的问题。
经过陈老的允许,我们有幸翻看了牟仁钧先生的手稿,泛黄的格子纸上,笔的墨迹已经微微晕开,陈老告诉我们,牟仁钧先生当初一笔一划写下这厚厚一摞资料,如今在他心中重若千钧的,不只是面前这份宝贵的“心血”,还有身上所担负的使命与责任。
“四老”结缘俚曲梦
2008年春,陈倩和老文艺工作者杨道坤叩响了淄川区人大常委会原主任王世忠的家门。
“咱淄川的聊斋俚曲2006年就选入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这都快两年了,也没有显著的保护举措,眼瞅着会说唱俚曲的人都年事已高,再不赶紧想办法就要失传了。”三位老人就俚曲当下的情况商议后,下定决心,说干就干。当年5月,3人找到了聊斋俚曲传承人蒲章俊,邀请了对聊斋俚曲有研究成果的20多位学者,主持筹办了“聊斋俚曲研究会”,为俚曲的传承和保护献计献策。2008年7月,淄川聊斋俚曲艺术团应运而生,杨道坤老先生负责谱曲,李维臣老先生负责导演,陈倩老先生负责编剧,王世忠负责联系场地、外联等事务。几位老先生将搜集到的已濒临失传的12个曲牌、19首乐曲整理、编辑成《聊斋俚曲音乐集》,印刷1200册,分发给淄川区的文化部门、乡镇文化站等。
老人们因俚曲而结缘,在之后的九年岁月中,他们等待、守望着俚曲这颗种子在更广袤的土地上生根发芽。这九年亦是老人们的暮年岁月,他们用尽力量传播着聊斋俚曲,盼望着它冉冉升起,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走出蒲家庄,“飞”入百姓家
2010年陈老携他的徒孙韩晓霜等登上山东卫视第二届“谁不说俺家乡好”的决赛舞台,联袂演唱聊斋俚曲。
陈老身穿格子衬衫,外套黑夹克,下身穿着白色西装裤,仿佛年轻了10岁。他手牵着徒孙唱了首《金纽丝》。“春来到,花径生尘,风飘万点正愁人,家乡万里无音信,想你泪纷纷。你那里殷殷勤勤,杏花插乌云,却有谁看着亲,谁望着俊。”陈老的声音里带着岁月赋予的沙哑,它和韩晓霜稚嫩的童声互相呼应,把俚曲里思妇望君归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聊斋俚曲走出了蒲家庄,走到了更大的舞台上。
“陈老师在这样一个应该是安享天年的年龄里,为什么还要这么辛苦地到处奔走?” 表演后主持人采访陈老时问道。陈老激动地挥舞着手臂:“我是受淄博市最早研究挖掘整理聊斋俚曲的一位领导的委托,从事这项工作。我是一定要把他的这个委托接受下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刘备白帝城托孤,诸葛亮背负着先帝遗愿在北伐途中写下《后出师表》。受人所托,忠人之事,格局虽不同,诸葛亮说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时的处境与陈老的经历竟有些相似。
口传心授,期待下一季花开
无人能阻挡日落就像无人能阻挡优胜劣汰的自然循环。聊斋俚曲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要寻求突破性的发展就必须创新,必须走到群众中去。陈老等人开始探求大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表演形式。他们不再停留于以往的说唱,而是有意识地向舞台演剧探索。陈老编写了一系列贴合时代主题的现代戏,如反映年轻一代孝敬老人的《带着奶奶当新娘》,反映大学生下乡当村官现象的《丫头大主任》等,这些剧目深受老百姓喜爱。即使已经83岁高龄,陈老依然笔耕不辍。他已不敢像年轻时为了创作挑灯苦战,但每每写大的剧目时,他总要失眠。“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心里头就想着我的剧本,接下来该怎么发展。”陈老说。
陈老还有一个更大的愿望,就是让更多的孩子学习和喜欢俚曲,让俚曲更好地活下去。目前,聊斋俚曲艺术团已经和淄川区实验小学合作成立了聊斋俚曲少儿艺术团,每逢寒暑假,艺术团都会办少儿培训班,每批班次都有近30名中小学生拜师学艺,表现较好者还有机会随艺术团外出参加省市的演出。淄川区实验小学已将聊斋俚曲课列为校本课程,由艺术团的俚曲老师教课指导。
陈老现有20多名学生,均怀着对俚曲的兴趣慕名而来。“俚曲的教学方式为口传心授,这样才能把俚曲从古到今一直蕴含的味道传承下去。”陈老在教学过程中一直采用亲口传授的方式。
陈倩的梦想已然在路上。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150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