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2年西安交通大学作为牵头单位,在平利县承担起新一轮“两联一包”扶贫工作以来,交大人便将6个镇9个村1625户4174人的“脱贫大事”记挂在心头,落实在行动。为持续跟进对口帮扶村庄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情况,了解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进展,由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学院南洋书院师生联合第二党支部牵头组织的社会实践团队走进交大帮扶的平利县9个村,以实际行动续写交大人与平利县的友谊故事。
对话基层一线干部,全面了解村情民情
实践小队到达兴隆镇汝河村、西河镇三合村、磨沟村后,通过开展专题座谈会、单独采访的形式,与村领导班子、交大驻村第一书记进行了深入交流,了解各村基本情况、脱贫攻坚成果和当地特色产业的发展现状。
值得一提的是,与各村的交流中都涉及到了农村公路发展的问题。磨沟、三合、汝河三个村均处于秦巴山区腹地,交通不便,阻碍了当地资源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在政府和帮扶单位的资助下,公路建设硬化自2014年持续推进,致富路也越来越宽广。通过驻村书记的讲解,队员们深刻认识到了“要想富想修路”在山区的现实意义,更体会到了交通基础设施在人才流通、扩大投资、资源交换和旅游业发展等方面的重要性。
调研特色产业发展,描绘经济腾飞蓝图
作为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产业兴旺既是支撑乡村振兴的源头,更是引领乡村振兴的潮头。在三位驻村第一书记的带领下,实践小队先后参观了解了8个特色产业的发展历程、产量收入、与贫困群众利益联结、发展前景等情况。
在磨沟村的重点企业宏远梅花鹿产业基地,实践队员了解到,企业采取“支部+高校+企业+贫困户”的发展模式,利用西安交通大学的资金、科技、人才、资源等优势,以“代养入股分红”方式帮扶110户320人脱贫摘帽。团队成员纷纷为其探索出的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三变”改革之路点赞。
在与第一书记、产业老板的交流中,实践小队深刻感受到乡村振兴也是科技的振兴、农民素质的提升。技术创新、人才支撑是一个重要发力点,从重要病虫害防治到动植物品种改良,从农产品深加工到品牌打造与推广,乡村振兴的实现需要更多科研院所、高校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倾听脱贫户心声,感受新农村变化
在三合村、汝河村,实践小队走进典型脱贫户家中,以“拉家常”的方式拉近距离,全方位探访脱贫户家庭情况、住房条件、生活状况、收入来源、看病就医、子女入学、劳动就业等情况,从脱贫户视角把脉村子脱贫成效,亲身感受基层群众的喜怒哀乐。
在村民们口中,实践小队得知,国家的精准扶贫政策为村里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山上的村民搬到山下的集中安置点,到了规定年龄的老人可免费拎包入住。此次走访,让实践团成员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基层民众生活的不易,也感受到了国家防返贫致贫、让脱贫群众安居乐业的决心和力度之大。
采访创业“领头雁”,关注“引凤筑巢”难
在汝河村驻村第一书记翟卫的带领下,实践小队分别采访了返乡创业的帮社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的经理陈帮社和隆中茶叶专业合作社的经理贺茂平。两位经理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回乡创业历经坎坷,但致富不忘回报桑梓,对经济困难的村民予以不同方式的经济帮扶,带动贫困户、脱贫户从中受益。采访中,队员们的钦佩之情油然而生。
回顾创业过程中的困难,两位经理均提到了政府层面资金不够、配套基础设施跟不上、缺乏有针对性并实用的培训、技术人才不足等制约因素。实践小队认为,只有更多的返乡创业者“回得来”“留得住”,才能实现共赢局面,产生辐射效应,吸纳更多人就业,为广大乡村的良性发展贡献力量。
不负青春三下乡,以行践知育人才。本次平利之行,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天,但实践队员们亲自走过、用心观察、深入思考,深刻感受到这片土地的脉搏起伏,也体会到最实际的国情民情,把论文书写在祖国大地上,将青春绽放在田间山头。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1528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