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临沂8月17日电(通讯员 刘乐嘉)“蒙山高,沂水长,谁不说俺家乡好。”为探寻红嫂精神的重要内核,了解常山庄从贫困山区到景区式村庄的华丽蜕变,7月29日至30日,曲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青衿致远实践队员刘乐嘉前往沂南县常山庄社区展开调研,体悟沂蒙精神,沉浸式体验绿色生态。
作为CCTV“中国十大最美乡村”和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沂南县常山庄村依托红嫂精神这个沂蒙精神的重要分支和当地的绿色生态,建设了一批红色产业。村庄利用沂蒙影视基地,建设了以沂蒙红嫂纪念馆为主的红色纪念馆,每年吸引很多人接受革命传统教育,以纪念革命先烈,讲好红色故事,传承“沂蒙精神”。
借旅强村,文化先行
了解沂蒙山区的红嫂精神是第一要务。实践队成员刘乐嘉在景区工作人员的指引下,前往沂蒙红嫂革命纪念馆。沿着幽深古朴的石板巷,刘乐嘉参观了“沂蒙红嫂”明德英、“沂蒙母亲”王换于、“拥军妈妈”胡玉萍等红嫂个人和集体展室。“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件老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一个亲骨肉送去上战场”正是沂蒙红嫂的真实写照。
《红高粱》《铁道飞虎》拍摄地也成为了实践队员刘乐嘉前往的地点。据队员了解,有近200部电视剧在沂蒙红色影视基地进行拍摄,“山村好莱坞”由此得名。虽然处于旅游淡季,且受疫情影响,这几地略显清静,但是实践队员刘乐嘉有了意外收获——遇见了前来研学的老师和小朋友们。其中一位老师和刘乐嘉说:“我们这次来此地研学是学校的安排,目的是学习沂蒙红嫂们的先进事迹和伟大精神。她们是沂蒙老区伟大的女性群体,为革命事业做出重大贡献,是战争时期的‘她力量’。”
刘乐嘉和小朋友们交流甚欢。相遇的时候正值午饭期间,实践队员跟随他们一起尝尝沂蒙煎饼的味道。品尝完过后,刘乐嘉来到煎饼摊上,和大娘学起了烙煎饼,虽然说是第一次烙,但也有模有样,成就感满满。大娘边教边说道:“这个煎饼不是一般的面粉做的,有地瓜干面的、玉米面的、麦子面的、小米面的、高粱面的,有的还是好几种掺在一起的。”“以前生活跟现在没法比,在抗战的时候,有个玉米面吃就挺好,吃饱就行。现在生活质量提高,煎饼花样多了,吃得也更健康了。”大娘又补充说。实践队员连连点头。从煎饼看变迁,煎饼里也有大学问!
昔日闭塞的常山庄村,现在成为集影视拍摄、红色旅游、党性教育、娱乐度假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文化生态旅游区,是名副其实的景区式村庄。
智慧文旅,全面开花
影视城内部处处可见“智慧文旅”设施的身影,全景拍照、智慧导游等使游客和前来研学的人们更加便利。实践队成员分别使用了全景拍照和智慧导游两种智慧文旅设施。全景拍照需要支付20元,智慧导游相对较少,但是前者拍照后的成品质量非常高,能弥补一般手机和摄像机的不足,后者也能很好地带领实践队员走完全程。
在影视城不远处,常山庄社区坐落在群山之中,映入眼帘的是宽敞的旅游路、整齐的新社区、有说有笑的群众们,与影视城中的设施有着天壤之别。
实践队员刘乐嘉在人群中随机采访了一位社区居民。刘乐嘉问道:“爷爷你好!您为啥来这儿(广场)摆摊啊?为啥不去集市呢?” “年纪大,没有必要再去集市卖东西了。而且,一个人在家也无聊,这儿热闹,还有人聊天”, 陈洪田爷爷笑着说道。
旅游业在当地如火如荼地发展。刘乐嘉在陈爷爷口中得知,从前“买菜难,挣钱难”的状况得到了彻底的改善,周边的村民搞起了农家乐,纯生态的蔬菜瓜果深得游客喜爱,村民的收入也比原来翻了好几番。还有村民们依附影视基地当起了群众演员,从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摇身一变成了“上班族”。
红红火火的沂蒙影视城、富民乐业的新产业,沂蒙老区群众过上了从前想都不敢想、幸福美满的生活。 一步一景,移步易景,美不胜收,一幅颇具沂蒙风情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正在红嫂家乡徐徐展开。
近几年,沂南县坚持美丽乡村建设,打造全域旅游新沂南,提升群众生活幸福指数。以常山庄、竹泉村为代表的一批社会主义新农村正在蓬勃发展。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1556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