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进一步探寻黄河治水文化在齐鲁地区的普及程度,阳和启蛰社会实践队队员来到山东省济南市曲水亭街,就有关黄河文化和黄河治水文化普及程度等问题对当地民众进行了面对面采访。秉持客观的第三方立场,本次社会实践活动以切身体察问询为经,以整合研究黄河治水文献为纬,力图使实践主题在多模态话语体系下得以赓续延展。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素有泉城美名的济南市不仅与湖水结缘颇深,与黄河更是辅牙相倚。济南因地处济水之南而得名,据《禹贡》记载,济水发源于河南省济源市王屋山上的太乙池,流经山东省入海。现在的济宁市就是从前济水中间偏向北部的地方。宋金之交,取道漯水故道入海的清河史称大清河;1855年,黄河在河南铜瓦厢决口,夺占大清河河道,济水就这样间接被黄河取代。古代时候的济水河道宽阔,给沿岸人民带来了宝贵的物质和精神遗产,济水的文化基因滥觞就这样根植于母亲河中,构筑起泉城文化深厚的精神脊梁。
王同学是一名现居济南市的大三在读学生,采访中她表示自己并不是特别了解黄河文化,也不太关心关于黄河文化的节目或者阅读相关文学作品。位于济南市天桥城区北部的济南百里黄河风景区曾在2018年黄河旅游大会上被评为“中国黄河五十景”。小王表示自己从未前往过黄河沿河景区进行旅游,“最多也就是去护城河,没听说过这个景区”。同时,她也不甚了解黄河治水,多是通过传统大众媒体如报纸、广播、电视等使用频率较低的媒介偶尔涉猎相关信息。不会专门登录山东省黄河河务局网站了解黄河治理情况,也不会刻意关注有关黄河治理情况的报道,更对当下山东境内黄河的治理体系一无所知,“我感觉这不是我们需要操心的问题”,在面对面访谈中,小王如是说道。尽管对黄河治水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但在被问及是否能说出一个关于黄河治水的历史名人、是否参加过有关黄河治理的相关教育类讲座或者宣传节目、是否参加过所在地区关于山东黄河治水文化的宣传教育活动、是否能列举一个身边黄河治水相关实践工程等问题时,她都无一例外答了否。和小王一样,在实践队员收集到的三十份问卷中,有百分之九十年龄在18-30岁的样本针对此类问题都选择了否,四分之三的调查对象在问卷补充一栏反馈道“这里的很多问题都涉及到知识盲区了”。
现已近古稀之年的刘女士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自己从小生长在济南老城区,对于黄河文化她所知甚少,自己所在的社区也从未开展过有关黄河治水方面的宣传教育活动。“泉城顾名思义以泉水出名啊”,刘女士可以熟练的列举出七十二名泉中的大部分,在她看来,黄河治水与泉城文化之间风马牛不相及。
在本次实践过程中,通过有机整合分析所获得问卷及采访内容,爬梳2000年以来横贯“十五”到“十四五”政策规划背景下的山东省水利工程建设,比较总结出了一个核心问题。即关于山东省黄河治水文化的知识普及度及信息输出平台推广力度不高。就山东省黄河治水文化来看,如何讲好黄河故事,做好相关传播工作,可以依托济南地区的泉城文化特色,化抽象“流量密码”为具象的文创产品;把拏融媒体交互传播方式,实现“黄河治水文化宣传”的真正全平台互联;建设特色文化主题网站,交织线下推广主题活动。同时,在获取相关政策以及相关水利工程的建设上,如何增强信息可获得性,使市民不需要必须通过济南市河务局官网而是以更简便、喜闻乐见的方式了解自己家乡的水利建设,也是需要创新与反思的重点问题。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1563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