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拾章水红贝,扬桥头青旅“——赴海曙、慈溪实践小分队对章水镇乡村振兴进行实践调研,探访章溪村浙贝基地并对村书记、当地村民等进行相关采访。
队员们在烈日下参观调研了浙贝基地,了解到目前浙贝处于生长期。通过对村书记以及村民等的采访,队员们对浙贝种植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7月13日,小分队再次来到宁波市章水镇章溪村进行二期实践调研,走进“浙贝故里”园区,探访乡村振兴图景。在当地村委周主任的介绍下,小分队先是对章溪村的老书记周丁海先生进行了深度采访。操着那一口浓浓乡音,周老书记向我们娓娓介绍了章溪村的村庄发展脉络史和其乡村特色产业浙贝母种植的传承与发展。浙贝,又名“象贝”。据周老书记所说,约六百年前岭下村始祖象山太公挑担经商,迁居至岭下村,带来浙贝种子。于是,浙贝就在章溪岭下生根开花结果,随后发展到全章水种植,成为章水镇农民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因此,章水镇也被称为“浙贝之乡”。近些年,因种植贝母投入成本高、种植周期长,加之章溪村年轻一代多偏向于外出务工,村内人口老龄化趋势上升,农户土地未能得到充分利用。于是,在国家的政策帮扶和财政补助下,章溪村进行了“二次土地流转”。第一次流转,指农民把自己的土地流转给村庄,由村庄统一管理经营;第二次流转,是指村庄将土地统一流转给承包商,由承包商雇佣本地农民,统一进行贝母的种植生产。章溪村内的“浙贝故里”——浙贝母产业链种植示范基地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土地两次流转”,不仅传承了章溪村的贝母特色产业,还推进了贝母统一化、标准化的产业发展,进一步打造乡村特色品牌,提高村民收入水平。随后,为了进一步了解章溪村贝母产业的发展,小分队还前往浙贝母产业链种植示范基地,与其负责人邵将炜先生进行深入交流。炎炎烈日下,实践小分队的成员们沿着弯弯绕绕的水泥路,走向写有“浙贝故里”的牌坊。站在基地外,远远望去,平整宽阔的百亩多土地被绵延起伏的群山包裹,田间地头还有三三两两的农户忙碌着。他们头戴遮阳帽,手握小锄头,上下挥舞间就将一颗颗浙贝母从泥中挖出。走至园区内的小凉亭,我们与邵先生展开交流对话。作为土生土长的章水人,邵将炜先生对贝母有着深厚的情怀,“这里是第一颗浙贝母的产地,祖上的先辈们大多都是种植浙贝母,可以说,浙贝母浸透了我们一代又一代人的生产、生活和文化底色。”于是,为了进一步发展章水贝母的建设蓝图,转变其式微的产业面貌,邵先生从章溪村流转一百多亩的闲置农田,与周边的农业基地、农户等一起打造“浙贝故里”基地。同时,针对医药公司买不到“标准好药”的痛点,其基地旨在强化科技、数字赋能,建立专属的浙贝母物联网系统,推进贝母种植标准化、规模化、规范化,实行“无毒化生产”,做好药、卖好价,保障百姓的放心消费。据邵先生介绍,“浙贝故里”园区还与高校科研院所、医药企业等展开合作,一方面培育优质的贝母种源,提高浙贝母的质量与产量,另一方面,深入传统,精益求精,勇于创新,研究开发古法炮制浙贝母的工艺。未来,“浙贝故里”——浙贝母产业链种植示范基地将以原有农田作为基础,拆除、改造旧设施,建立新设施,聚焦“软件”方面,兼顾硬件完善,进一步发展建设为一个以浙贝母种植为中心,加工中心、体验中心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研学一体化的综合性产业基地。“一个优秀成熟的农业园区的建立需要一定时间的积累,同时它也得要保持企业良心。一个优秀的企业,它不仅是利己的,还是利他的,这两者并不矛盾。”邵先生秉持初心、匠心和恒心,以市场需要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为支撑,进一步完善浙贝母产业体系,打造章水特色品牌,重振章水贝母产业,提升章水经济效益,改善农民生活,助力乡村振兴,推进乡村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1570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