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充分了解非遗文化的传承保护情况以及新发展方向,山东大学法学院非遗文化新发展调研团队于8月24日,走访了山东博物馆,采访相关人员,以期全面了解非遗文化新发展方向,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据了解,全国首家老字号主题体验馆落户山东博物馆。由山东博物馆与山东省老字号企业协会联合打造的“山东老字号暨非遗文化体验馆”现已正式启动。体验馆常设在山东博物馆一楼大厅北侧,充分融合了传统文化教育、技艺传习、文创产品体验等多项功能,囊括了风筝、鲁绣、木版年画、陶瓷拉坯等十余项手工制作体验项目。体验馆以文物活化为内容导向、以非遗技艺为互动载体,向观众提供沉浸式文化体验,通过以博物馆内藏品与非遗技艺相结合衍生的文创产品,打造“山东手造”新业态。
山东老字号暨非遗文化体验馆是博物馆与老字号的融合创新之作。近年来,山东博物馆始终致力于文化遗产的研究、保护与传承,以对馆藏文物的研究为基础,在文物保护的过程中不断挖掘非遗技艺,并在文创产品开发过程中加以有效利用,切实做到“推动文物活化利用,推进文明交流互鉴,守护好、传承好、展示好中华文明优秀成果”。
博物馆是历史的保存者和记录者,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老字号有历史、有文化、有品牌、有技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民族品牌的集中代表。二者融合,一方面有力于借助博物馆这个载体,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传播老字号优秀商业理念,另一方面,老字号的非遗技艺,能够有力促进文物保护和利用,让文物说话,让文化说话。
除此,山东博物馆也正在进行鲁绣的相关展出。据了解,鲁绣,又称“衣线绣”,是中国北方地区的代表性刺绣,曾以其拙朴浑厚构图优美、针法丰富、花纹苍劲、形象逼真而著称,又以鲁绣发丝绣而闻名,并且是历史文献中记载最早的绣种。2008年鲁绣被列入济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被列入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济南发丝绣在继承齐鲁民间传统发绣基础上最重要的发展,就是人发与丝线结合施绣。这一创举极大地发展和拓宽了传统发绣的表现能力,即从只能绣“白描”发展为“润色”,以表现中国书法和中国画的笔墨效果最为见长。绣制所使用的人发已不是原发,而是将经过化学处理的彩色纤维线与蚕丝线相结合,表现领域宽阔,色彩很丰富,足可以像丝线一样使用。取代原发的原因在于一根发丝不能再劈开,丝线却可以劈得很细,很容易绣制细腻、精微的部位,如人的面颊、眼睛,而用人发绣织强调质感和相对真实效果的部位,如须发等。这种大粗大细的风格,使济南发丝绣明显有别于鲁绣而独辟蹊径。发丝绣还可视不同画面运用滚、旋、缠、套、施、乱、切、扣、虚、实等多种灵活针法。一幅发绣要经过设计、裁剪底布、配线、落稿、刺样、勾样、上绷、刺绣以及装裱等艺术流程。
在发展和继承中山东省工艺美术大师徐秀玲女士便是济南发丝绣成大器和挑大担者,她从事发丝绣创作30载,绣制了《奔马图》、《六骏图》、《藏原放牧》、《猴趣》、《竹石图》、《簪花仕女图》、《以介眉寿》、《鹊华秋色图》等巨幅发丝绣,其中《黔娄之俦》荣获第三届中国工艺美术大赛金奖,《竹林七贤图》荣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优秀创作一等奖。其中巨幅发丝绣作品《竹林七贤图》创作设计和工艺制作巧夺天工,选用200多种色线,运用27种针法,绣品中人物各具特征,绣法各有异同。人物面部全以熟丝线绣,取其性和、细腻和近似肌肤的质地,丝理按皮肤纹理规律顺线,使面庞熠熠生辉;虬髯、头发用粗发绣,与面庞相互衬托,给人以立体的质感;眼睛眉毛则用人发与少量生丝结合施绣,取其生丝性烈线细、人发性润的特性,相互搭配,产生典雅朴实而不反光的效果;衣纹勾线转折顿挫,并把魏晋年间的瓦当花纹和织物图案,运用于衣饰、图纹等处,增强了绣品的工艺性和装饰效果。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1585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